編舞家林麗珍 自台灣出發 獲得世界注目

阮愛惠 |2014.09.14
5718觀看次
字級
編舞家林麗珍 自台灣出發 穫得世界注目 圖/金成財
《觀》以靜謐的氛圍贏得世界注目。 圖/金成財

文/記者阮愛惠

二○○九年由兩廳院旗監製作,在世界巡演五年、被喻為是編舞家林麗珍「天、地、人」三部曲終章的〈無垢舞蹈藝術劇場〉重量級作品─《觀》,九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三場。

這部演繹原始部落山河神話的瑰麗舞作,屢屢於各大國際藝文盛會中擔綱壓軸,場場滿座;在法國巴黎夏祐宮國家劇院、俄羅斯契訶夫國際劇場藝術節及墨西哥塞萬提斯國際藝術節等,都引發巨大回響;而今,歷經多年錘鍊,無垢舞蹈劇場以更趨圓熟的舞蹈語彙,把誕生於台灣母土的《觀》,呈現在台灣觀眾面前。

生命如河,讓我們回溯觀看林麗珍的生命流程:那個出生在基隆小康家庭、單純喜愛跳舞的小女孩,是如何蛻變成歐洲最重要文化藝術電台ARTE所遴選之「當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八位編舞家」?其中必有許多因緣,但就像河水潺潺無間斷,因果相循,看似偶然的,其實都是必然。林麗珍說:「後台的真實性,比前台的演出還有趣。生命就是這樣,過程來了,必須遷就它。當我們把心定下來,任何境界來了,就懂得如何面對。」

這是六十五歲的林麗珍才體會得到的境地;她說:「如果我一開始知道從事劇場工作這麼辛苦,我就不會做了;你永遠要是個傻子,不想太多,才會走下去。去了就會看到風景,雖然過程很辛苦。」

以不同形式 與工作修行

〈無垢舞蹈劇場〉明年將跨入第二十年,林麗珍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一九九五年,從中元祭典出發,推出獻祭鬼神的《醮》,隨即躍登國際重要藝術節舞台;隔了五年,又推出探究天地大化運轉的《花神祭》,一樣受邀於國際演出。四年之後,《觀》承續著前兩者自台灣出發,卻不受限本土的創作思維,以及一貫靜謐悠緩的劇場氛圍,再一次博得世界的矚目與掌聲。

二○○五年,台灣也以「未曾師承任何外國舞蹈流派,卻能以自身的生命歷練,融合藝術與心靈的諦思反省,發展出沉緩細緻的東方身體美學與豐采凝斂的舞台視覺,展現道地台灣孕育衍生的藝術生命力」為由,頒予林麗珍國家文藝獎。

回首來時路,苦樂甘辛兼具,林麗珍淡然地說:「我感覺,所有的人,都在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空間內,與他的工作修行。其實每個人會碰到的事情都是一樣,劇場並不特別,和任何工作一樣,都要面臨人事物的複雜過程,都要學習如何協調。有時我們要當瞎子、聾子,讓情緒過去。只要能緩下來,就有另外的空間出現。」

帶領團隊 處理無數人事

帶領一個團隊,尤其是一個藝術表演團隊,林麗珍處理過無數「人」的問題。她說:「我到最後沒辦法時,就會跟學生說,你要面子還是裡子?要面子,現在就可以走;要裡子,那就安靜下來談。道理沒有對或錯的問題,當我們一起做同一件工作,最終我們要一起把它奉獻給所有參與的人。」

因為這樣的心量,林麗珍往往能揉合各種能量的人一起共事,創造出她最想呈現的舞劇境界。很多舞者從學生時代跟著她跳了十多年舞,最久的工作人員也跟了她二十多年。林麗珍說:「我不只是在帶一個舞團。我們每個人來到人世間,都要做一種工作,負一種使命,這個使命在DNA裡都設定好了。但我們即使在喜歡的工作裡,還是會碰到不曾想過的困難和秘密,所以我們會在工作中不斷成長,心境也會轉,從一開始的無助抱怨到慢慢自覺,種種境界每天都會碰到。但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就會願意去解決其中的困難。我的舞不只是我的工作,它已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看見祭典情感 呈現文化厚度

林麗珍從小就很會跳舞,她一聽到音樂就忍不住動起來;她也不太講話,所有的情感,都從律動中表達出來。國中時,林麗珍每天都去參加舞會,舞蹈老師林絲緞到基隆招生時,她曾報名學了一個月,但家裡的環境不允許她學這些「沒有用」的東西,後來林麗珍就在一旁看,也看出很多門道。

高中時林麗珍念了商校,卻更堅決要跳舞。媽媽本來反對,卻在她以休學抗議之下妥協。大學時林麗珍念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舞蹈系,為了不增加家裡負擔,更拚命打工負擔生活費。

畢業後,林麗珍被聘請到長安國中教書,媽媽非常開心,以為她終於步上人生的「正軌」。在長安國中任教時,林麗珍所編的百人大型舞蹈,連續五年都得到民族舞蹈比賽首獎。然而,隔年她就辭掉這份安穩的工作,「因為太安逸了,人完全不進步!」

生活細節 是創作重點

林麗珍一心只想創作,一九七八年,她懷孕挺著大肚子指導舞者,首次的個人舞展《不要忘記你的雨傘》,馬上獲得藝文界矚目。之後她想成立舞團,便投入所有積蓄,但當時她和先生都沒有固定工作,錢用完之後,後續找不到資金,第二次舞展胎死腹中,根本沒有發表的機會。此時兒子出生了,林麗珍便完全放下編舞,專注照料兒子,過起家庭生活。

一九八二年到八九年間,整整八年裡,林麗珍認為她不會再跳舞了,也沒去想未來會怎樣。她享受當媽媽的勞煩和快樂,看很多電影,跟朋友下部落,幫電影導演作服裝設計,或是靜下心來,看先生種植的花花草草,她說:「和孩子相處要有很大包容心,透過這個包容,會看見很多不同角度的事物。以前我只把注意力放在舞蹈的表現上,疏忽掉生活其他細節;後來才知,生活的細節,對我的創作而言,才是很重要的。到目前為止仍是這樣。」

透過炒菜洗衣、下部落作田調,聽音樂看電影,林麗珍才看得見一朵花的生命樣貌,才了解到原住民祭典的內涵,她說:「比起原住民,我們失去很多社會和文化的儀軌,這促使我走入廟會,去尋找屬於我的童年記憶和文化背景。我看到所有祭典背後的情感,正是維繫一個社群的情感。以前我們受西方的影響太大,愛跳現代舞,以為打光腳就是跳現代舞,事實上跳什麼舞都一樣,重要的是文化的厚度。」

那八年,讓林麗珍重新看見很多事情,後來這些事情一直影響著她,「常有人問我,我的創作要用什麼方式幫助人們、受什麼人影響…我說影響我的人太多了,周邊一切都在影響我。因為我的作品不只是創作,而是生活的演化過程。如果沒有真正品嘗過生活,是不可能找到的。」

藝術和宗教 服務人類靈魂

林麗珍的舞作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也常有人問她個人宗教信仰的問題。她說:「我的信仰接近佛教,雖然我沒有所謂的上師,但我相信,佛教的經典,是生命哲學的濃縮,我也相信,在生命裡,每個人都在作修行的抉擇。我今天為什麼會做這件事?跟我心裡的狀態有關,而佛經幫助我們覺察自己為什麼憤怒、不安、沮喪、討厭或喜愛。每次我念《心經》,都產生很大的撞擊;祂亦每天都在我的生活裡,用不同的方式作示現。」

林麗珍說:「我不希望把藝術宗教化,但藝術和宗教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服務人類靈魂的方式。我最終的信仰是光明的東西,能讓人柔軟的東西,透過這樣的信仰,我們雖不能讓內在深沉的暴力和不安消除,但我們會明白它,也能安定它。」

每次排練及演出前,林麗珍都引領舞者一起持誦《心經》,她說:「念《心經》,可以安定自己的心,更是為了感謝那個空間,感謝所有幫忙的人。不是什麼儀式,只是靜心和感激。當我們感謝別人時,有任何的不滿,會在感謝聲中解決,也會有新的力量出現。真的是這樣,我個人如此,孩子的轉變也是如此。有孩子問我:老師,這不是很假嗎?我說:那你就做假吧!做久了就變成真的!」

林麗珍說的是真的。看過《觀》的觀眾,就能深深感受到舞劇最後,在《心經》的琅琅持誦聲中,現場宛若結界般神聖和喜悅,舞者的演出在這個奧妙的時空下收攝,觀者的情緒,則在此刻達到最高的洗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