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對食安問題「身經百戰」,雖不能說沒在怕,但過往三聚氰胺、塑化劑、瘦肉精……,一年兩三輪「教訓」,大致知道什麼單位的話可聽,那個標準、標章可信。
但這回餿水油狀況完全不同,GMP垮了,連認證產品都不保險。衛生福利部、衛福部食品藥物理署發言還是官腔官調,令人聽完一頭霧水,如墮入五里霧中。
現在不知道該聽誰的,聽了也聽不懂。當務之急,是重建共同的溝通語言、信賴平台。
讓人搖頭的局面還真嚴重,製造劣質油的業者承認原料來自不法管道,衛福部居然做出「檢驗符合標準」。
這種結果不只是檢驗抽樣、項目、濃度有問題,連根本的檢驗法都有問題。
行政院官員說「檢驗合格不一定合法」,官員無厘頭發言好像牙齒咬到嘴唇,到底該怪牙齒,還是怪嘴唇?
根本問題是,食安危機到互信基礎都蕩然無存,官員言語之間充滿自保意味,太不應該。
聽見食藥署官員抱怨:「檢調單位是老大,要驗什麼,衛生單位實驗室只能驗什麼……」,這種話讓人扼腕,官員要怎麼向自己的良知交代?
衛生專業領域,自己放棄立場,要聽檢調外行指揮,這豈不是拿納稅人的性命開玩笑?再說,設官分職,拿納稅人薪水的官員竟然懈怠職守,這不是瀆職是什麼?
這回食安的空前嚴重,在於連標準、溝通平台都遭到毀損,這已到了需做更上位的危機處理程度。
任何稍有危機處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忙亂無濟於事,第一要務必須把溝通的密碼、通關操作立刻統一,指揮官到現場取樣、檢驗的技術人員須同一標準,檢驗方法一致;只有重新建立共同語言與溝通平台的權威,才可能修復民眾的信賴基礎。
至於不具備食品衛生基礎訓練,沒有相關技術認證的大官們,請你們不要再胡亂發言,胡亂指揮,最多站在行政監督及打氣的立場就好;讓食衛人員鼓起勇氣,扛起擔子,恢復民眾信賴,才可能重建食品安全信心。
卓亞雄(台北市/台大新研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