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鼓勵家長遵照「便便順暢三多法寶」—多蔬果、多叮嚀、多好菌,解決小孩便祕問題。
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昨天公布「兒童腸道問題調查」,高達四成兒童飽受便祕之苦,等於全台有七十八萬名便祕兒童,其中每十位便祕兒的父母,就有七位擔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成為「腹愁者」家長。
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陳偉燾說,小兒腸胃問題,大多為便祕、腹瀉、急性腸胃炎。門診曾遇一名八歲男童,愛吃肉、不吃蔬菜,幼稚園大班開始出現便祕,解便愈來愈困難,腹痛難耐才到兒童腸胃科檢查,照超音波發現,右側腹有鈣化腫塊,斷層掃描確認為大腸中的「糞石」,已壓迫右側輸尿管,導致右邊腎臟有水腎跡象。
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邱南昌指出,腸胃問題一直是發育期兒童與他們父母揮之不去的夢魘。調查是針對全台一千兩百多個家庭進行,超過五百個家庭、約四成比例的小朋友有便祕問題,七成爸媽都擔心孩子因而食慾不佳,甚至長不高、太瘦小,成為「哈比人」。
調查分析,便祕兒童中六成五有糞便太硬問題,五成六有便意但排不出來;有六成五兒童排便需蹲廁所二十分鐘以上,一成三兒童最久蹲超過四十分鐘,「相當於一節課時間」,遠超過正常如廁的五到十分鐘。排便頻率,每天皆如廁排便的兒童僅占一成二,每周五次以上者,高達四成三小朋友,每周僅排便一到三次。
邱南昌說,若以四成比例類比全國兒童人口,相當於全台有七十八萬名便祕兒童。他提醒父母,家中小朋友如果天天上廁所,但便便很硬、解便很不舒服或需要費很大力氣才「嗯」得出來,皆屬便祕。
他也宣導「便便順暢三法寶」保健觀念,提醒家長與小朋友,除了多喝水,還要養成「多蔬果」、「多好菌」的飲食習慣,而「多叮嚀」則是呼籲家長每天都要關心詢問、養成孩子健康的排便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