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黃種人。
你是白種人,他是黑種人;我是山東人,你是台灣人……
各式各樣的分類,用來當做簡單的區分,當一種學習的方法都無可以,卻萬無必要當做一種成見的符碼。圖/白石莊主人
我是黃種人。
你是白種人,他是黑種人;我是山東人,你是台灣人……
各式各樣的分類,用來當做簡單的區分,當一種學習的方法都無可以,卻萬無必要當做一種成見的符碼。圖/白石莊主人
文/白石莊主人
我是黃種人。
你是白種人,他是黑種人;我是山東人,你是台灣人……
各式各樣的分類,用來當做簡單的區分,當一種學習的方法都無可以,卻萬無必要當做一種成見的符碼。
黃槿,在植物的分類中是灌木還是喬木呢?
黃槿台語叫做「糕仔樹」、「粿葉樹」,葉片可供蒸粿的枕葉,黃槿有了這個作用,在台灣民間自然多了一分親切感。
黃槿屬於喬木是無容置疑的,它的主幹明顯(左圖),十分高大,完全符合喬木的定義。
然而,在海濱防風林中的黃槿,卻不再是主幹分明,而是匍伏狀枝條縱橫密布,分不出主幹支幹(右圖),變成了定義中的「灌木」了。
海岸風沙大又常乾旱,變成灌木的黃槿群聚密生,彼此互為掩護可以抵抗強風,還可減少曝曬,樹叢下還往往形成蓄積雨水的沼澤,可以對抗乾旱氣候。變了形狀的黃槿,在海岸竟然成了強勢植物,卻也讓人難以分類究竟該稱之為喬木或灌木了。
總之,黃槿就是樹,無論灌木喬木都是樹;無論國籍、種族、膚色、語言、風俗習慣,每一個人都是人。
台灣時有什麼外省第二代、福佬客、海豐客、下港人……之類語彙,給人一種充滿了族群區隔的狹隘感。生活在台灣,台灣便是我們共同的家,大家都是台灣人,何必強分彼此呢?
且去海濱問一聲黃槿,你分明是喬木,怎變成灌木?忘本啊?無聊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