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人間社)
文/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此臥佛像,位於四川重慶大足寶頂山石窟東崖。平頂龕,寬三十一‧六公尺,高七公尺。龕正中橫臥釋迦牟尼佛涅槃像,頭枕北方,足指南方,面西,右脇而臥,與《大般涅槃經》中所述吻合。
佛像全長三十一公尺,佛頭長六‧五公尺,是大足石窟中最大的石刻。大佛螺髮,雙眼微閉,似沉睡狀,神情自若。佛雙腳隱於山崖中,以示佛身大而不可度量的寓意。
臥佛頭側及身前眾舉哀弟子、天王,均作半身像,似從地踊出,人物表情多虔誠肅穆,著重襯托佛滅度時的超脫氣氛,與《涅槃經》所記不同。
佇立佛首前為大足寶頂山石窟創刻者趙智鳳(南宋,大足人),捲髮,拱手,面向眾弟子;趙智鳳之後為柳本尊(唐末五代人,傳教至大足,趙智鳳發揚光大),手捧金瓜而立;柳本尊後為舉哀弟子,手或持瓶、鉢、蓮花、果盤、經書或拱手。
大佛腹前有一擺著供盤之供桌,兩側有抬供桌的天王;桌前有一王者像,捧笏面內作哀悼狀。
供桌上香爐煙雲向上升騰,與龕頂相連接,雲頭上站立九人,中為佛母摩耶夫人,左為佛陀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右為佛陀出家前的髮妻耶輸陀羅,均作肅立拱手狀;三像南北側各站立三名天女,有持花者,有獻果者,有捧香爐者。
佛身前不遠處,開有一條與龕等長的九曲河。依據大足民間流傳的故事,佛陀將涅槃,阿難祈求佛陀帶上自己。由於阿難功德俱未圓滿,佛陀推開阿難,用手畫出一條大河與之相隔。
其龕像中增刻的柳本尊、趙智鳳以及九曲河的內容,反映了大足石刻具有的地域特色。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