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文與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廣元千佛崖石窟第三六六窟菩提瑞像,位於柏堂寺上方,屬四川石窟造像中規模較大,雕鏤精美的大型洞窟之一,屬佛殿窟。
窟形為方形平頂式,內造中心壇,壇上雕像一鋪。主尊結跏趺坐於雙層金剛座上,偏袒右肩,手作降魔印,頭戴寶冠,項飾七寶瓔珞,臂腕佩釧,旁脅侍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壇前刻二地天,作胡跪狀,右側地神一手指向上方的佛像。
背屏鏤空雕出菩提雙樹,樹幹直通窟頂,枝葉交蓋於佛陀上方,形似寶蓋,樹幹間對稱刻出飛天及雷、風、雨神。
佛頭光周圍分格浮雕坐佛十一身,佛後椅靠兩端刻出飛禽及異獸等六拏具,窟內餘三壁雕十大弟子及鼓樂一班。
在窟北壁近門處刻造像碑一通,碑頭浮雕螭龍雙身,碑額篆「菩提像頌」四字,下行碑文「大唐利州刺史畢公柏堂寺菩提瑞像頌并序」,碑文近門處字跡風化漫泐。因五代十國前蜀乾德六年(九六八)越國夫人裝修該窟,在該碑上補刻妝修記,鏟去原碑文字,碑文腰斷。
今可釋讀的文字內容,典出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壇上結降魔印的佛像,珠瓔寶冠,手臂佩釧及壇下二地天踊出作證的情節,在《大唐西域記》中有詳細的記載。
菩提樹下釋迦降魔成道像原在古印度摩伽陀國,唐朝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時,由隨行雕塑家宋法智圖繪法像,帶回長安(今陝西西安),於是在中國道俗競模,長安和洛陽皇家寺院都曾塑有此像。
龍門石窟擂鼓台南洞保存的相同樣式之佛像即是菩提瑞像。千佛崖菩提瑞像因與碑文一同刊刻,互為佐證,在唐朝寺院雕塑未能保存下來的情況下,此窟造像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