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一三○窟,開鑿於唐開元九年(七二一)至天寶年間(七四二~七五六),為通頂大佛窟。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人間社)
文/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莫高窟第一三○窟,開鑿於唐開元九年(七二一)至天寶年間(七四二~七五六),為通頂大佛窟。
窟高約二八‧三公尺。平面呈馬蹄形,覆斗形窟頂,上繪五龍大藻井,西披畫佛光火焰,其餘三披畫團花圖案。東壁上有二明窗,將光線照到大佛面部。
甬道南、北壁各開一龕:
南壁盝形龕內馬蹄形佛牀上的佛、菩薩像均殘損,龕內存唐(六一八~九○七)浮塑佛光,東西兩壁存西夏(一○三二~一二二七)壁畫。龕下存太原王氏母女及其僕從供養畫像。
北壁盝形龕內存一佛二弟子一菩薩塑像,龕頂存唐代畫卷草紋飾,龕內北壁存西夏畫花卉,底層露出唐代弟子畫像;西壁西夏壁畫底層存盛唐菩薩畫像一身,龕下畫晉昌郡太守等供養像一排。
西壁為倚坐彌勒大像,號稱「南大像」,像高二十七公尺,頭光裝飾團花紋,頂有肉髻,波浪紋卷髮,寬額豐頤,面龐圓潤,雙眼微睜,注視下方,高鼻厚唇,相貌莊嚴慈悲,頸項有三道橫紋。
身著褐色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衣紋較深,為泥條貼塑而成。右手抬起於胸側,施無畏印,左手撫膝,衣紋順腿呈「U」形下垂。佛像高大,給人巨大的震懾之力。
大佛兩側有西夏畫供養菩薩,南、北壁殘留盛唐畫脇侍菩薩各一身,周圍為西夏所畫菩薩。東壁上段為西夏畫菩薩,下段為盛唐時畫的涅槃經變一鋪。窟外原有西夏時建的木結構殿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為天王殿,今存其遺址。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