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西班牙大學新論點 暗物質 可能是極輕型粒子

林汝娟 |2014.07.03
2374觀看次
字級

【記者林汝娟台北報導】宇宙約八成五的暗物質,究竟是何物?一直是天文物理觀測的重大謎團。台灣大學、西班牙巴斯克大學學者共同發表《暗物質波的量子干涉形成宇宙結構》論文,打破過去觀點,提出暗物質可能是「極輕型粒子」的推論,且理論結構具相當證據性,將影響全球對宇宙物理學的探索方向,此論點也登上最新一期的「《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雜誌封面故事。

這篇論文由台大物理系博士薛熙于、天文物理所教授闕志鴻,以及西班牙巴斯克大學教授布羅荷斯特共同發表,他們提出相反觀點,認為暗物質其實是「極輕型粒子」,但密度極大,並據此解釋星系核心超重黑洞的形成。

闕志鴻表示,目前的粒子物理學家相信傳統暗物質是「重」粒子,由全球八千位物理學家共同參與、位於日內瓦近郊的「大強子對撞機」就試圖找出「重」粒子,但二○○八年至今,尚無新發現,加上傳統的「重粒子」暗物質觀點,近年飽受質疑,過去曾有「極輕型粒子」研究,卻未進一步探討,因此團隊試著了解。

薛熙于研發出一套獨步全球的超高速高解析度「三維動態數值模擬運算機」,使天文電腦模擬運算時間縮短近百倍,並將空間解析度成功提升二十多倍,再與布羅荷斯特提供的天文觀測資料比較,印證暗物質大多其實是「極輕型粒子」,且暗物質空間分布與觀測到的矮星系結構吻合。

闕志鴻表示,此論文詳細描述Ψ暗物質粒子的特性,包括:波長達一千光年、密度較液態水高一百萬倍、更確定出Ψ暗物質粒子的質量,約為電子的十的負二十八次方倍等。

其中,研究團隊發現的暗物質中,有密度超高的「孤立子」,是具超高密度的物質波。在太陽系裡,「孤立子」密度比液態水高出約一百萬倍,占總宇宙的八成五總重量,且不存在於傳統的暗物質模型,而是否有助黑洞形成,將為研究宇宙的生成提供新方向。

「漂亮的模擬成果,是數百次失敗經驗的累積。」薛熙于說,電腦模擬所有環節,層層相扣,疏忽任何微小細節,都可能讓努力白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