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素芬
賴香吟︰在我個人經驗裡,對於故鄉的書寫或關懷,成績是很差的,所以當我看到《鹽田兒女》時很訝異,它為什麼可以拉開距離、那麼冷靜、平靜的看到地景,以故鄉作為舞台,來架構故事時既沒有繞路,也沒有一些從前處理這議題時既有的梗。
《鹽田兒女》同樣在寫連續劇裡都處理過的階層,譬如在都市懷才不遇,回到故鄉幫人寫信的角色,或因為家境被父母犧牲不能去讀書的女兒;我們好像都看過這些人物、情節,但素芬就有辦法推陳出新。
創作者一定是跟這些人物的距離夠近,才有辦法聽到他們內心的聲音,卻沒有被這樣的生活現狀捲進去。《鹽田兒女》很重要的是它做到這一點。我對素芬身為小說家最大的評價,就是她能很冷靜的處理細節,沒有放棄任何一個角色的人性,那是她在二十九歲寫《鹽田兒女》時很難達到的高度。
蔡素芬:有些事情要拉開距離才看得出來,身在其中便會覺得理所當然。我小時候住在村落,常常覺得很無聊,國小時去高雄,一直到高中,我一直努力不讓自己像鄉下小孩。雖然國小我常回台南海邊,但我回去就是看親人,一直避免受鄉下人的言談舉止、文化影響。對我來說,城市是比較文明的,城市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比較新鮮,就連我在念大學時也是如此。
一直到我從國外回來,當我發現鹽田地可能會不見,心裡開始感到惋惜,覺得這麼重要的南部資產應該要被留下來,我這時候寫的小說就很自然把小時候的鄉村印象寫出來了。但不是回國後才有這種感覺,我在大學參加的文學獎,寫海邊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也很自然的把小時候的經驗寫出來。
儘管我曾拒絕當一個鄉下人,但我最後看到在城市裡感受不到的部分。現在寫《星星都在說話》,把國外經驗帶進來,也是因為有了時空上的距離,能夠去沉澱一些在當時很深刻的部分。小說作者就是不斷在回顧,不斷在找心裡面曾經感動的地方。
創作者就是這樣,讀書很重要,知識很重要,但生活的經驗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