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大陳島民 發現3歲兒時照

郭士榛 |2014.06.18
1973觀看次
字級
受邀與會的大陳義胞在照片中找尋親人與對故鄉的記憶。圖/鄭超文
「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展,昨日在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開幕,受邀參加開幕典禮的大陳島居民張春法在展場找到三歲的自己。圖/中央社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六十三歲的張春法,昨日前往中正紀念堂參觀「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特展」時,發現他三歲時被哥哥揹著的照片,意外又激動。大陳撤退明年滿六十年,為了讓民眾了解這段歷史,文化部長龍應台昨日發起大陳「尋人啟事」,希望大陳人找出影像中的人物。

民國四十四年,大陳居民從基隆碼頭西岸登陸,被政府安置在不同地方落地生根,歷經清苦的生活與文化適應的掙扎。大陳同鄉榮譽理事長林玉麟回憶一甲子過程,既感觸也感激。

二十二歲來台的林玉麟表示,到台灣打拚明年就六十年,剛開始他作苦工、打漁,很辛酸,但是二十年後,他和家人都過得很好,非常感謝蔣公、蔣經國先生,「大陳居民來台灣,生活都很不錯。」

舊文化消沉 大陳人憂心

王小林小時候的記憶就是躲共軍轟炸。九歲來台定居,經歷大陳島上戰亂顛沛流離,後撤退台灣安居樂業,他的內心有莫大感觸。到台後政府照顧有加,針對謀生技能給予補助,讓這群從大陳撤退的民眾安定生根。現今感嘆舊有文化漸消失,害怕無人傳承。

梁普法十一歲逃難到台灣,他表示,原本以為很快就能回去,幾乎兩手空空逃難來台。在大陳島上是大戶的他們,到台灣什麼也沒有。還好政府照顧,讓他們有遮風避雨的房子。當兵遇到八二三炮戰差點沒命,砲彈破片在額頭上留下痕跡,退伍後,他在郵輪工作,努力賺錢,夢想能回到故鄉看看,縱使人事已非。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特展昨日開幕。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一九五五年時,大陳島撤退,當時大陳島居民被「連根拔起」,「包裹」送到台灣,零星散落在全台各角落,他們所承受家國、命運之痛,不是一般人能了解。

交長憶兒時 點滴在心頭

當年大陸淪陷,最後一批撤退的陸軍將軍胡宗南的兒子、現任總統府資政胡為真和交通部長葉匡時昨日也應邀出席影像展開幕,葉匡時的父親是大陳撤退居民,葉匡時回憶小時候在花蓮成長、說大陳話(台州話)的生活點滴,至今印象深刻。

「島嶼、碼頭、新故鄉:大陳島撤退影像紀實」十七日至七月十六日展出以「大陳防衛」、「大陳撤退」及「大陳義胞」在台灣落地生根的故事為主,基隆港西二碼頭見證歷史事件的角色為輔,透過「英雄之島」、「大陳采風」、「遠離家園」、「碼頭接送情」、「台灣新故鄉」、「文化傳承新風貌」等六個單元,述說大陳人離鄉背井的悲歡歲月。

小檔案

大陳島撤退

民國44年1月18日,中共陸海空三軍聯合進攻大陳島北方的一江山,守軍寡不敵眾失守。由於一江山是大陳島屏障,失去一江山後,國民政府決定撤退大陳島上的2萬8千餘名居民(居民包含上下大陳島、漁山列島與南麂列島等)到台灣。2月,在國軍指揮、美國第七艦隊護航下,大陳居民分批平安抵達基隆港西岸碼頭。而這批居民因追隨政府來台,被稱為「大陳義胞」。之後政府並按漁、農、工、商等志願協助義胞登記職別,再陸續安排分發至宜蘭、高雄、屏東、花蓮、台東等縣市的義胞新村安置。

昔日特技天王柯受良、交通部長葉匡時、台北市議員梁文傑、前總統府發言人羅智強、宜蘭縣議員陳金麟等人,都是大陳人後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