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曉寧
朱老師原本是位傑出的數學老師,最近再見到他,卻發現他不僅早已退休,還與幾位好友成立了一個生命探索協會。
生命要怎麼探索?詢問下才知道,他的協會其實是以青少年為對象,帶領他們在懵懵懂懂的階段,用自己的雙手做一些平時不曾做過的事,從而有所體悟。
這類不曾做過的事,通常是大人帶領孩子做,但未必會放手讓他們完全自己做的事。
像是露營,一般家長第一次帶孩子露營,都是自己親力親為,很少把什麼都放給孩子動手。朱老師卻不一樣;他會讓幾個孩子自己負責搭一個營帳,晚餐更只發給孩子一堆麵粉、一些調味料,要他們自行升火,自己把麵粉設法烤來吃。
不主動教,讓你有問題再詢問;不告訴你每個人該做什麼,讓你學會如何合作、如何分工。朱老師說,這個探索過程往往很有趣,也會讓孩子很快成長。
其中,把生麵粉做成麵糰,再設法在火上將它烤熟,尤其是個困難的過程。多半的孩子在家根本沒碰過麵粉,更別說把生麵粉做成麵糰、進而調味,再烤成可以入口的食物了。
然而,平時在家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孩子,從原本彼此埋怨與互相推託,到學會團隊合作與分工,進而把事情一一完成,朱老師不諱言,那實在非常有成就感。
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不順遂;像是好不容易搭好的營帳沒多久就垮了;要不就是第一次辛辛苦苦做出的烤麵糰不夠熟,有的又味道太鹹或太淡,讓人入口就扮鬼臉……
就像這樣,用帶童軍的方式帶青少年,不管是帶他們去登山、攀岩、溯溪或露營,每參加一次,家長都明顯地感覺到孩子回來後長大了不少,也成熟了不少。
這麼艱苦的體驗,孩子們會不會參加一次後就再也不想參加了?我問朱老師。他卻大笑著回答:「不會,很多人都是參加了一次又一次,有人到進了大學以後,還告訴我他好懷念這些活動呢!」
為什麼會懷念?朱老師認為,現在的孩子都過得太舒服了,什麼事都有長輩幫忙,弄得既不會動手,也不懂得團隊合作,踏入社會問題自然很多。可是,一旦他們學會了這些,生存的本事就增加了許多,遇到困難也會自己設法解決。
「這就是生命探索的意義啊!」朱老師的解說,讓我也豁然開朗。
(本專欄每周二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