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核能電廠延役議題一向被認為是「敏感話題」,很少被拿到公開場合討論。沒想到台北市美國商會日前在《二○一四年台灣白皮書》中,竟建議政府應核准目前正在運作的核能電廠在運轉期滿後繼續發電,以穩定而便宜的電源來維持台灣的經濟發展。台北美國商會的會長范炘表示,投資人最在意的是維持穩定的供電,並不會堅持是否來自核能電廠。
以國內當前的氛圍來看,核能電廠延役是一項「政治不正確」的主張;尤其是好不容易才讓核四廠封存。怎麼轉眼間卻又在討論其他三個核電廠延長運轉的議題。但對擁核或期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壓力的政府官員或企業界而言,美國商會開啟了核電廠延役的話題,讓他們看到一絲機會。加上美國總統歐巴馬六月二日宣布,在二○三○年以前美國現有電廠的排碳量要以二○○五年的水準削減百分之三十。這項政策所興起的漣漪,勢必會波及到其他的國家,台灣也必然面臨更強烈的減碳壓力,為核能電廠爭取到一些空間。
受歐巴馬的減碳政策影響最大的是約六百家的燃煤火力發電廠,美國輿論對該政策支持和反對的力量都很強大,包括電廠經營者、煤礦礦主和礦工都是實力雄厚者,絕對有能力與美國政府周旋。因此歐巴馬也表示做好面對國會和相關行業的挑戰;但為著避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浩劫,歐巴馬展現作為領導者的氣魄,他必須有所抉擇。
我國目前的能源發電占比約有四分之三來自火力發電,絕大部分是燃煤發電,預估到二○二五年前火力發電的比例都維持在此一水準。如果歐巴馬的政策獲得美國社會的支持,對全球的環保人士將是莫大的鼓舞,勢必也會給各國政府或排碳企業施加壓力,作為台灣最大排碳企業的台電,也將面對大幅減碳的壓力。
反觀我國政府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政策上,長期以來就從未認真因應,從「京都議定書」簽署到今天,歐盟國家基本上都已達成削減的目標,我國不但未減少排碳量,反而呈倍數成長,制度的建立或相關立法的速度都落後歐盟國家一大截,顯示出歷年來相關領導人怯於引導汙染者減少排碳的勇氣。
雖然台北美國商會指稱核電的發電成本為天然氣發電成本的五分之一,台電也聲稱國內的核能發電成本每度僅零點六六元,其實都未把核廢料的處理及廢棄核電廠的處理成本計算在內。如果把核電廠從建廠至停止運轉後讓電廠用地恢復到可以正常使用的程度,分攤下來,根據英國政府的算法,每度核電的成本接近四.四元,比燃氣、風力、太陽能發電都貴。如果再加計發生重大核能事故的風險成本,核電的成本將再被推高。
自從歐盟國家陸續減少或取消對再生能源發電的補貼以來,各國發展再生能源並沒有萎縮。今年第一季全球太陽能電池的需求反而比去年同期還成長百分之三十五;由此可以看出再生能源發電市場上的競爭力已不輸給傳統發電方式。我們不能迷戀核能發電所謂的「廉價」電力,因為核電真的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