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慶陽十位民間藝人手工精心製作出巨型繡花鞋,足夠讓一個孩子坐在裡面。
【本報綜合報導】端午節前後,許多人都會依照傳統的習俗,佩戴香包以「驅惡逐魔」,凡事才得以逢凶化吉,甘肅慶陽縣的婦女也不例外,她們會在節日裡為孩子繡各種小動物形狀的繡花香包,然而,特別的是,這個小小刺繡活兒卻為當地帶來莫大商機。
據中新社報導,由於繡工精湛,產品受到歡迎,當地有愈來愈多的婦女「棄農從繡」,甚至有其他行業的人「跳槽」到刺繡行業。姚喜秀便是最佳範例。她原來在外地奔波,賣過鞋、經營過中藥行,和丈夫回到老家慶陽後,看中了小小針線的「商機」,二○○六年在慶陽市區開了「藏精閣刺繡」店,自己也盡可能親自繡。
據慶城縣所提供的數據顯示,該縣光是刺繡香包的從業人員就有三萬多人,占全縣農村婦女勞動力總人數的三成以上。她們不斷創新、改進刺繡產品,目前研發的新產品共八大類、三百多種,包括各式香包、繡花鞋和鞋墊、繡花枕頭、肚兜、屏風、書畫繡等,產品行銷至法國、日本,甚至台灣來。
因應商機無限,當地政府開始有規模地培養刺繡接班人和企業幹部,慶城縣民俗藝術研究所所長張志學說,起初免費招募學員進行培訓之前,告訴農村婦女刺繡可以賺錢,「都被她們笑掉大牙」,但現在這小小的針線活讓悠閒的農家主婦都變成了「大忙人」,也開拓了她們的眼界。
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曹愛玲說,過去農閒時,村子的女孩都會坐在巷子口為孩子繡肚兜、做香包,「當時真沒想到針線活還可以賺錢。」她自二○○三年開始招收學徒,為了讓技藝更為熟練,還曾向蘇州商人討教針法,不斷揣摩,「有時候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會思考如何配線,讓色彩更自然。」
二○○五年,曹愛玲受邀回鄉帶領農村婦女學習刺繡技藝;同年甚至註冊公司,走上刺繡行業的道路。二○○九年,隨團赴印度考察交流,推銷甘肅刺繡精美工藝品的同時,觀摩學習印度古老的手工作品。如今,公司的產品已遠銷至北京、廈門、山東及印度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