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過端午 屈原故鄉粽傳千年

 |2014.05.31
1837觀看次
字級
去年端午節,湖北秭歸縣歸州鎮重新塑造了近四公尺高的屈原銅塑,民眾在銅像下誦詩、招魂,迎接這位偉大詩人。
屈原故里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曆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每年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包的粽子形狀也很特殊。
瀋陽市鐵路第三小學的學生包粽子慶祝端午節的到來。
黑龍江省博物館近幾年來舉行「手工包粽子比賽」來歡度端午節。

當台灣討論端午節吃粽子還是吃茄子,屈原的故鄉安徽歸州,用瘦長而棱角分明的粽子,表達屈原「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貴州安順屯堡則傳承端午節習俗,代代相傳六百年,還用黃豆、大蒜桿子、棉花及各種顏色布料,做一隻「大猴背小猴」,為子孫祈求健康平安。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自二○○八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中國法定節日,無論居住在城市或民族部落,大家一起找回過去的傳統歡度節日,享受親朋好友團聚的時光,成為經濟開放後大陸的新生活運動。

日前,家住台灣彰化的屈原後裔屈阿速等十四人遠赴湖北省宜昌市參加「根的記憶—台灣屈家故里行」的活動,也引起陸媒的注意。

據中新社報導,來自台灣彰化寶部里屈家村的屈阿速,幾年前從專家口中證實自己的家族是屈原的後裔,與湖北秭歸縣的屈氏後裔同根同祖,讓她萌生「尋根」想法。

二○一二年,屈阿速第一次以台灣屈氏後裔的身分到屈原故里——湖北秭歸縣,見識到秭歸人對屈原精神與端午文化的傳承。今年,她第二次走進宜昌和秭歸,她對中新社記者說,像回家一樣親切,明年還要帶女兒一起參加。

事實上,從二○一○年開始,彰化市與宜昌市的交流互訪就非常密切,寶部里的里長莊景德說,台灣的屈家村約有三百位屈姓人家,是少數屈姓人家群集的村落,村民對屈原極為尊崇,多年來與大陸宗親合辦屈原文化研討和宗親交流互訪活動,祭屈原、辦詩會、賽龍舟等,成了兩岸屈氏宗親增進情誼的重要活動。

歸州粽子 棱角分明

事實上,秭歸縣究竟是不是詩人屈原的故鄉,目前大陸學界仍有分歧,另有一說,是河南省的西峽縣,中國屈原學會會長方銘還曾發文表示,不只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和河南南陽市西峽縣,湖南岳陽市汨羅縣、湖南常德市漢壽縣、湖南懷化市漵浦,以及安徽池州市青陽縣等地,也都能看到大量鐫刻著屈原生活痕跡的古代遺跡。

其中,秭歸縣的歸州,隱身在百里西陵峽中,每逢端午節,遊人紛紛造訪,尋找這座千年古鎮的端午記憶。

中新社記者造訪六月的歸州,發現處處瀰漫著艾葉和粽子的香氣,歸州屈子街依山而建,白牆黑瓦,飛檐翹角。到處看得到老人家或熟練地包粽子,或揉麵蒸粑粑(一種大個的老麵饅頭),女孩則戴著艾葉花環扎香包、繡鞋墊;孩子則在木盆中用艾葉水沐浴,他們一邊歡快地拍打著水花,一邊高唱《招魂曲》。

歸州的粽子有別於其他地方的粽子,身形瘦長,棱角分明,內裡包著糯米、紅豆、紅棗和綠豆。「這叫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白,半世煎熬。」歸州居民杜雲珍這樣形容歸州的粽子。她說,糯米有黏性,音同「連」,象徵家鄉人民與屈原心意相連;紅豆和紅棗代表屈原的一顆紅心,綠豆色青,音同「清」,寓意屈原一生清清白白。歸州人對屈原的思念,都寄託在這小小的粽子裡。

屈原故里 三個端午

和秭歸縣其他地方一樣,歸州人要過三個端陽。五月初五是「頭端陽」,這天,民間要包粽子、煮雞蛋、喝雄黃酒、採菖蒲和白艾,並用紅色紙條包扎成束,懸掛在門前。五月十五是「大端陽」、五月二十五是「末端陽」。每年的「頭端陽」或「大端陽」,江河鑼鼓齊鳴,民眾划起龍舟,唱起《招魂曲》,聲聲呼喚屈原的魂魄回到故鄉。這些習俗經歷數次搬遷,仍在當地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秦王楚王一霸王,屈原投在汨羅江,年年五月過端陽,不枉人生在世上。」幾年前在端午節上唱過的歌,七十六歲的李國慶還記憶猶新。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鎮上能讀書識字的長者,都能隨口哼唱屈原詞賦,也能寫詩歌,這不是附庸風雅,只是一種習慣。

當地人告訴記者,屈原是歸州的「神」,是歸州的「魂」,屈原雖已遠逝,但他高潔的人格和思想,卻澤被後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歸州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