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長邱淑媞說,自己包粽子可摻全榖雜糧如薏仁、燕麥、紫米、糙米,降低糯米比例;用杏鮑菇、竹筍取代肉,南瓜、地瓜、栗子代替鹹蛋黃,健康又不失過節氣氛。圖/邱奕寧
衛福部昨天舉行「端午聰明選,健康很『粽』要」記者會,圖為南瓜奇異果綜。圖/鄭超文
【本報台北訊】端午節將至,傳統粽子偏油、熱量高又不好消化,吃多容易胃脹氣,過節吃下的總量還可能轉換成「腰間肉」。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說,吃粽不增重,自己包粽子,可替換或增加一些天然食材,健康又不失過節氣氛。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朱光恩說,粽子裡充滿讓胃排空速度變慢的元素。像是糯米黏性高,會拉長食物待在胃腔裡的時間,其他較油的食材如肥肉塊、蛋黃也都讓粽子難以消化。
此外,高熱量的食物也會讓胃消化速度變慢。國健署調查發現,傳統粽子以肉、糯米、蛋黃、花生為餡,一顆高達七百六十四大卡,相當於兩碗半白飯的熱量,也會讓食物待在胃裡的時間拉長。
朱光恩提醒,吃粽子一定要細嚼慢嚥,也不要一次吃太多。此外,改良粽子、替換食材也是解決粽子難消化的妙招。邱淑媞說,自己包粽子建議以「減熱量、減油、減鹽、高纖並採用在地食材」為原則,讓粽子更健康。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也建議,摻不同全榖類食物入粽,可降低糯米比例、增添口感也比較好消化。
國健署及各縣市衛生局輔導地方設計「特色改良粽」二十八種。改良後的粽子每顆熱量約一百至四百大卡之間,其中最輕的野薑花粽一顆才五十五克,熱量僅一百一十四大卡,約為傳統粽的六分之一。其他改良粽也多用全榖類食材以減油、減熱量。
邱淑媞提醒,吃了正餐再吃粽,兩周會胖一點五公斤。進食時,粽子取代一部分的正餐,少用高鈉的沾醬,以蔬果搭配,既可補充纖維質,還能增加飽足感。
從健康選粽到健康吃粽
外面買
檢視包裝上的營養標示
選熱量較小、體積較小者
挑選添加全榖雜糧的粽子
自己包
替換食材:五花肉換瘦肉/蛋黃換栗子
摻全榖雜糧:薏仁、燕麥、紅豆、紫米、糙米降低糯米比例
多用富纖維的天然食材:杏鮑菇、香菇、南瓜、地瓜、竹筍
健康吃粽
一次勿吃太多,宜與他人分食
不把粽子當點心,吃粽後減少正餐的量
搭配蔬果力求均衡,蔬果先吃形成「柵欄」延緩油脂吸收
盡量吃原味不沾醬,慢性病患者尤應注意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
郵政醫院資深營養師黃淑惠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