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為百病之源」,天冷時保持溫暖、適度運動、早睡早起,是冬季最實際的「護心三寶」。圖/123RF
【本報台北訊】東北季風報到,氣溫驟降,不僅帶來陣陣寒意,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中醫師提醒,冬季是心肌梗塞、胸悶、心悸等問題的就診高峰期。「寒為百病之源」,低溫會導致血管收縮、氣血運行受阻,加重心臟負擔。因此,如何讓身體從內而外暖起來,成為冬季保命的關鍵。
初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周大翔中醫師表示,心臟病的關鍵不僅在血管,更在於氣血是否順暢、陽氣是否充足。冬季預防心臟病,除了控制血糖、血脂,更要「養氣、養陽、養心神」。當體內陽氣充足、血脈暢通,身體自然能抵禦寒冷,遠離突發的心血管危機。
他建議,天冷時保持溫暖、適度運動、早睡早起,是冬季最實際的「護心三寶」。中醫強調「陽氣主溫煦」,陽氣充足,血脈才能暢通無阻,全身自然溫暖舒適。除了注意穿衣保暖,更要從根本調理,改善體內氣血循環。他分享了常見的保暖3法:
艾灸溫陽: 針對神闕、關元、足三里等穴位進行艾灸,可溫暖經絡,提升陽氣。
熱食補陽: 善用生薑、桂枝、紅棗等食材,從飲食中補充陽氣,溫暖臟腑。
溫水泡腳、拍打經絡: 透過溫水泡腳或拍打經絡,促進末梢血液循環,讓手腳溫暖起來。
周醫師解釋,中醫所指的「寒」不單指天氣寒冷,更代表陽氣不足、循環不暢。體質虛寒者常見怕冷、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
從面色看健康 及早發現警訊
中醫能從外觀判斷心臟健康狀況。周醫師提到,臉色蒼白或發青、脣色紫暗、舌頭發黑有瘀斑,都可能是「心血運行不暢」的警訊。
周醫師強調,「心臟沒力」在中醫角度多半是心陽不足。陽氣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動力,一旦陽氣虛弱,血液運行就會受到阻礙,進而引發手腳冰冷、臉色蒼白、心悸、容易疲倦等症狀。中醫治療心臟疾病,除了補血之外,更著重於「溫養陽氣、通暢心脈」。
若突然感到胸悶或心悸,除了立即撥打119求助,也可以按壓以下急救穴位,內關穴:手腕橫紋上兩寸,有平心安神、緩解胸悶的功效;勞宮穴: 手掌心中點,可鎮靜情緒、緩解焦慮;少衝穴:小指尖,有助於暫時穩定心律。
日常保養不可少 養氣活血保安康
即使接受支架或繞道手術後,許多心臟病患者仍會感到疲倦、胸悶、睡眠品質不佳。此時,中醫的介入能幫助患者恢復體力,減少復發風險。
臨床上常用的方劑如炙甘草湯、血府逐瘀湯、天王補心丹等,或搭配針灸內關、膻中、心俞穴,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
中醫有云:「溫通則不痛,陽行則氣血自達」,想讓手腳溫暖,可每日用艾草或桂枝泡腳10分鐘,搭配按壓太溪、湧泉、勞宮等穴位促進血液循環。飲食方面,建議多攝取紅棗、龍眼肉、蓮子、核桃、山楂等食材,以補氣養血、護心安神;同時應避免寒涼與油炸食物,保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穩定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