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國內近四成高血壓患者有白袍高血壓情況,在醫院測量血壓,數值偏高失真,影響醫師調藥。高血壓學會建議,民眾早晚應各量一次血壓,連續一周,詳細記錄,以作為醫師開藥參考。
圖/高血壓學會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響應「世界高血壓日」,台灣高血壓學會昨日公布病患量血壓的八大錯誤習慣,包括邊講話邊量血壓、測量時姿勢不正確…等,量完又沒長期記錄,不但影響病情,還可能增加中風等併發症風險。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陳文鍾說,高血壓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更是國人健康的隱形殺手。一○一年衛福部國人主要死因統計,台灣平均每日不到兩小時,即有一人死於高血壓。他呼籲民眾應落實「血壓監控」,量測血壓結果精確與否影響甚大,些許血壓數值下降,即可大幅改善中風機率。
陳文鍾表示,當高血壓患者收縮壓下降2mmHg,中風死亡率下降百分之六;收縮壓下降幅度5mmHg時,死亡率更降百分之十四,精確量血壓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礎。
他建議,起床後一小時內、晚上睡覺前,解完小便、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兩腳放在平地,休息五到十分鐘再量血壓,此時測得的血壓值最精確,能夠預測未來風險。
他指出,不少人到醫院就診,一看到醫師就緊張、導致血壓上升,研究發現,有三至四成民眾,在醫院量血壓會出現所謂的「白袍高血壓」;一般醫師都建議民眾在家量血壓,最好每天早晚各量兩次,兩次間隔一分鐘以上,取中間平均值,國際最新標準為135/85mmHg以下。
台灣高血壓學會學術委員會主委陳震寰表示,量血壓看似簡單,但習慣錯誤病患不少。一名六十歲男子定期上健身房,習慣運動後使用健身房提供的血壓計,因量測數值始終穩定,自認健康;不料門診檢查,血壓高達160/90mmHg!原來,運動後血壓會降低,只會測量到錯誤數值,延誤病情發現。
他提醒患者謹記「一量二記三服藥,控制血壓一定要」的控壓口訣,配合首創結合血壓記錄卡的藥盒設計,可幫助患者達到控制血壓穩定的目的。
8大錯誤量血壓習慣
1量血壓前未充分休息
2測量前喝酒、喝咖啡
3邊講話邊量血壓
4測量時姿勢不正確
5穿厚衣服進行測量
6兩次測量間未間隔一分
鐘以上
7測量後未確實記錄數值
8以為血壓穩定了就不再
定時測量
資料來源/高血壓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