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已邁入老境,直到……
第一次搭捷運被年輕人讓座,感覺卻覺得很複雜。不知該欣慰還是懊惱?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已邁入老境,直到……
第一次搭捷運被年輕人讓座,感覺卻覺得很複雜。不知該欣慰還是懊惱?當然,下車時,還是要向這些讓座的年輕人表達一下謝意!
接著,漸漸地發現和朋友之間的話題,集中在身體的健康方面。
後來,偶然讀到李益立秋前一日的攬鏡詩:「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唯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再看看照片裡的自己,似乎已不止兩鬢,簡直快滿頭白雪了。於是,感而慨之萬千,毛筆濡墨寫了這首詩,然後用繪圖軟體,將字與重疊合成,以記此臨老心境。
其實,年輕時就讀過許多古人描繪老境的詩詞,譬如宋朝辛棄疾的一闋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當時年輕的我,讀來,滿懷感慨。然而,終究缺乏歲月的琢磨,自以為體會古人的詩意,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體會,有如隔襪搔癢,其實是相當幼稚的。
蔣捷的一首〈虞美人〉,把人生三個階段作了一次鮮明的比對: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最後一句,和辛棄疾的:「欲語還休」是有同工之妙。
人入老境,前賢告訴我們說:「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寵辱不驚,任它雲卷雲舒。」
心境平穩了,舒坦了。看慣了人世間的風風雨雨後,「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是一個很美妙的境界。
至於老年的缺點呢?當然也很多。
比如:五十歲以前,健保卡幾乎很少使用,現在狀況就完全不同了;年輕時夢想著年老之後,找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去過無憂無慮的養老生活;現在卻覺得,最好是住在醫院附近,看病較為方便。
「白髮多時故人少」,這也是必將面臨的課題。杜甫說:「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聽見親友的離去,震撼、難過總是難免的。
然而,生命的結束其實是再也自然不過的事,猶如樹上的葉子,到了秋天總是要凋謝!或者如暮春的繁花,再美麗也是要飄零。不過,這飄零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不錯,落花成了明年花開的養分,世代的交替與承傳,正是生命之所以不朽的祕密。
以前一位畫壇前輩,曾經跟我說:「死亡,是上帝給人的最大恩典。」想想也是,勞碌了一輩子,總該好好休息!人如果長生不老,那可真是一場災難,到時候活久了,活得不耐煩時就麻煩了!
前一陣子,有許多老人和年輕人因為在捷運上因讓座而當場互罵的新聞。輿論一致對年輕人的不知敬老大加撻伐。年輕人固然不對,可是老人是否也要稍微自我檢討?
據說日本政府曾經發給老人一些生活守則,內容有一個大原則,即是老人要盡量依靠自己,不要時常給年輕人帶來麻煩。比如說:退休後的老人比較空閒,所以盡量不要在上下班時間去搭捷運或公車,一來太擁擠,對老人也不太好;二來年輕人累了一天剛下班,還得讓座給你等等。
對於即將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政府似乎也該學學日本,開始為老人預做一些適當的規畫?
而我們自己,也應該要調整調整心態,從容的「邁入老境」!然後自在的等候最後一刻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