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書偵
「雨前茶,金娃娃。」穀雨前後是採茶的最好時節,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的時節:「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說明穀雨是採茶的最佳時節。此時採摘的茶細嫩清香,味道最佳,故穀雨品新茶,相沿成習。
穀雨茶除了嫩芽外,還有一芽一嫩葉或一芽兩嫩葉形狀的。前者經開水沖泡後好似展開旌旗的古代槍枝,被稱為「旗槍」;後者則如雀兒的舌頭,故稱為「雀舌」。
古代有一著名茶聯:「詩寫梅花月,茶煎穀雨春」;元代文學家楊朝英也有「客到家常飯,僧來穀雨茶」的著名詩句。
唐昭宗時戶部侍郎陸希聲,有一年穀雨節前來到陽羨,也就是現在的被譽為「紫砂陶都」的江蘇宜興,見到碧綠鮮嫩的雨前茶,禁不住誘惑,便採下少許,興衝衝回到寓所,立即用水煎飲,望著這一杯碧綠的江山,在撲鼻的茶香中,揮筆寫下〈茗坡〉詩一首:「二月山家穀雨天,半坡芳茗露華鮮。春酲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唐代著名詩僧齊己,非常喜歡雨前茶,但因忙碌脫不開身,待出得寺來採茶時,春天碧綠的山上,野茶樹本來已經很稀少了,加之早有人採在他的前頭,因此,東跑跑西顛顛,到夜色降臨的時候,還沒有採滿一小筐。
儘管自己費了不少勁,累了滿頭大汗,仍按捺不住興奮的心情,迫不及待煎好茶,把鄰院客人都喚來,一同享受雨前佳茗。待客人散去後,齊己立即伏案作詩,抒發情懷:「春山穀雨前,並手摘芳煙。綠嫩難盈籠,清和易晚天。且招鄰院客,試煮落花泉。地遠勞相寄,無來又隔年。」真乃詩僧也。
蘇東坡有一次在杭州白雲峰賞春,面對穀雨時節的滿眼嫩綠新茶,不由詩興大發,吟出一首膾炙人口的名典:「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真不愧是詩界大家,二十八字寫盡穀雨春色和人間真情。
歷來佳茗似佳人。如果茶葉真的是一位佳人,那麼,穀雨新茶當是閨中待嫁的妙齡少女;過了穀雨以後採摘的茶就叫「雨後茶」,枝葉已經大展身段,且嫩芽開始老化了;再往後,就「人老珠黃」了。所以,錯過了穀雨前的大好時機,在「色、香、味」上就失去了她迷人的魅力。
因此,穀雨茶的珍貴就在大好春光這個恰到好處的時間段。錯過,就錯過了一切。穀雨茶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如茶,千萬莫要辜負了人生的大好春光,否則,悔之晚矣!正是:「勸君珍惜少年時,為人就應惜光陰。大好春光莫錯過,寸寸黃金穀雨春。」
清代乾隆帝有一首〈採茶歌〉:「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無事迴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你看,就連乾隆帝在下江南的途中,也喜歡看吳地男女老少穀雨前忙忙碌碌採茶的場面。因為他這位九五之尊也懂得,穀雨前採的茶能夠賣個好價錢,而穀雨後採的茶,價錢上就大打折扣了。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的鄭板橋鄭老先生,對穀雨茶也情有獨鍾,請看他的〈七言詩〉:「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正好清明連穀雨,一杯香茗坐其間。」這位大才子更懂得「茶煎穀雨春」的詩情畫意,焉能夠輕易放過品穀雨茶的大好時機。在這沒風沒雨不冷不熱的穀雨天,他最喜歡傍晚時分有好友前來造訪,他就會泡上穀雨新茶招待客人。他和客人圍茶而坐,揮筆作畫,好不美哉!
在行文結束前,筆者受到古人感染,即興賦詩一首:「暖風透衣穀雨春,萬紫千紅景色新。一把紫砂戲春尖,盞盞新茶醉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