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二植樹節剛過,民間、政府都種了不少樹;在中國,植樹造林原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因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植樹詩。
圖/旭淮
三月十二植樹節剛過,民間、政府都種了不少樹;在中國,植樹造林原有著悠久的歷史,也因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植樹詩。
唐代著名詩人柳宗元,當年在柳州任刺史時,一上任就「手植黃柑二百株」,他號召百姓種好莊稼的同時,也廣植樹木,第二年就使柳州舊貌換新顏:「春來新葉遍城隅」;當他離任時,柳州到處已是一派綠色景象,他觸景生情,詩興大發,揮毫賦詩一首:「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談笑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蔭當覆地,聳幹會參天。好作思人樹,慚無惠化傳。」
詩聖杜甫,西元七五九年安史之亂後,來到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營造草堂時,為了美化環境,四處尋找樹苗,親自栽種,並賦詩一首:「獨繞虛齋徑,常待小爺柯。幽蔭成頗雜,雜木剪還多。」在他的細心照料下,草堂環境優美,一如他詩中所寫:「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風含翠筱涓涓淨,雨裹紅渠冉冉香。」
素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唐代詩人白居易,當過多處地方官,每到一處,都要栽花種樹,並留下詩篇:「手栽兩松樹,聊以當嘉賓」、「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在謫任忠州刺史時,他也把種植樹木花果視為造福百姓的大事,帶動百姓在城內種了很多花木果樹,而且為了保證成活率,他每天帶著書僮修渠、培土、引泉灌溉,並以詩詠事:「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
後來,白居易曾作〈春葺新居〉詩一首:「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遍後院,種柳蔭前墀。」描述了他植樹的經歷,抒發了他樂於植樹的情懷。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任杭州刺史時,修浚西湖,在湖堤上種樹,至今留下「蘇堤春曉」這一處著名景觀。
據說蘇軾少年時就曾種松樹數萬株,他在〈戲作種〉一詩中寫道:「我昔少年日,種樹滿東崗。初移一寸土,瑣細如稻種。」可見其種樹的熱心和細心。後謫居黃州,在南門外築東坡雪堂時,房子周圍也種滿了他喜歡的各種樹木,並留下了「去年東坡撿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的佳句,膾炙人口,久傳不衰。
清代名將左宗棠奉命由甘肅進軍新疆期間,下令全軍將士沿途遍植楊柳。後人為了紀念左將軍,把他留下的這片長得十分茂盛的楊柳林帶稱作「左公柳」。清代詩人楊昌溪曾在此賦詩讚曰:「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愛國名將馮玉祥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狀:「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他駐兵北京期間,親率官兵四處植樹,有「植樹將軍」之美譽。他駐兵徐州時,不但帶兵廣植樹木,還作一首護林詩諭示軍民:「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話雖然過分了些,但老將軍愛樹、護樹、植樹的精神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