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頭頂,一塊稀疏頭髮的區域顯而易見。
圖/劉權毅提供
文/劉權毅
「醫生,我兒子沒來由的頭髮愈來愈少!」媽媽指著讀幼稚園的大寶頭頂,一塊稀疏頭髮的區域顯而易見(見圖),接著說「別的醫師說是壓力造成的圓禿,可是他那麼小哪來的壓力啊?而且擦了一個多月類固醇也沒效。」
雞蛋大小的掉髮區的確很像圓禿,但仔細撥開頭髮近看就會發現,頭皮有明顯白色脫屑。取下兩根斷髮用顯微鏡檢查,發現有毛外黴菌,診斷是頭癬。經過兩個月治療,大寶頭髮漸漸恢復茂密。
頭癬是真菌感染頭皮或毛髮,臨床外觀可分黑點頭癬、灰白頭癬、頭膿癬及黃癬,依黴菌侵犯毛囊的位置則分毛外感染及毛內感染。以前頭癬發生於六至十歲學齡兒童,主要是小孩抵抗力差、常有外傷,且玩在一塊兒,一個傳染一個,不過隨著衛生環境進步,現在頭癬已經少很多了。
一開始皮癬菌侵犯頭皮的角質層,之後侵犯毛幹,接著散佈到其他毛囊。臨床表現從幾根暗灰色斷髮、輕微脫屑到整個頭皮發炎疼痛腫塊,嚴重還會有膿。當症狀不明顯時,仔細的理學檢查就很重要,也可搭配伍氏燈照射、顯微鏡鏡檢或皮膚切片,而黴菌培養雖然準確,卻要等上好幾周。
治療頭癬以口服抗黴菌藥為主,譬如Griseofulvin、Terbinafine及Itraconazole等,通常需時兩個月。如果有續發性感染細菌或是頭膿癬,還要加上其他抗生素及引流。預防則以含有Ketoconazole及selenium sulfide的洗髮精為主,可能有助於根除無症狀的帶菌狀態。
(作者為延吉美皮膚專科診所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