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太陽過黃經十五度,天氣逐漸和暖,花草樹木開始萌芽茂盛,大地呈現氣清景明的現象,因此以「清明」為節名。
圖中的清明節氣童子,站立在高山大石上,登高望遠,俯瞰著春光明媚的自然美景。
清明最初只是節氣之一,《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後來逐漸演化成為祭祖、掃墓,極具慎終追遠意義的民俗節日,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既是民俗節日,又是氣象節氣的「節」,具雙重意義。
唐朝杜牧〈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台灣因氣候與地理位置,水氣容易在此時報到,清明時節也常見細雨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