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談宜芳
取「近水樓台先得月」為名的「得月樓」,佇立在金門的水頭聚落,是一處地標,也是地方的歷史標記。
在它建成的一九三○年代,是金門人出洋或落番到日本與東南亞的盛期之末,在異鄉打拚有成的金門子弟,陸續從僑鄉匯款返鄉修築祖厝與興建洋樓,水頭人的富、水頭厝的美,引來中國閩南一帶海盜的覬覦,水頭富商黃輝煌因而出資興建四層樓高具有眺望及守禦功能的銃樓,以作為家鄉的防禦工事,便是今日的「得月樓」。
一九三七年底,日本軍隊從水頭上岸,得月樓遂為日軍所占;一九四八年後又為國軍駐防,國軍移防後,因黃輝煌的後人均定居海外,家業無人管理,以致牆垣倒塌、雜草叢生,幸得金門國家公園接手,恢復舊觀並維護迄今。
曾經盛極一時,也曾經中落,如今因有小三通船舶碼頭,使得水頭再度吸引川流往來的台客與陸客。屹立在此八十餘年的得月樓,見證了動盪的歲月,所不同的是,盜匪不再、戰亂平息,無須槍桿相向,在春寒中,它以盛開的繁花與粉紅的面容迎接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