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服貿學運抗爭已逾旬日,除對入侵行政院的群眾強制驅離外,還算平和理性。支持服貿的沉默大眾也開始發聲。我們認為,長期的抗爭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激化社會對立和不安,影響國家體制正常運作和國家形象。
學生對於政府的政策或運作有意見,當然可以表達,不得已的手段才是發動學潮。「兩岸服貿協議」的簽定和立法院的審議,確有瑕疵;但民進黨已透過國會運作杯葛。學生的訴求並非針對朝野惡鬥而發,反而是複製民進黨的主張。
學運本身挾雜著許多社運團體在內,反政府的態度一致,但對於抗爭路線則有不同的想法,因此發生攻占行政院的不理性行動;導致政府動用警力強制驅離。還好,在立法院的學生依然維持理性平和的態度持續訴求。所有的群眾運動都不可能長期抗爭,社會必須恢復正常秩序;因此,發動學運的學生必須對圓滿收場有完整的規畫。
如今有支持服貿的台商刊登廣告呼籲立法院盡快通過「服貿協議」;工商團體也召開記者會提出六項建議,呼籲學生停止抗爭,回歸正常機制討論。他們也指出,台灣薪資無法提高是因為產業競爭力發生問題,服貿如果沒有簽,產業將更不具競爭力,尤其周邊國家相繼達成自由貿易的協商談判,台灣只有更加邊緣化,這是無須爭辯的事實。
對學運,校園就分成兩派意見,有些支持有些不支持;有些學生支持有些反對。由於學運學生發動罷課,造成校園內部的的緊張對立;有些老師直接到立法院參與;有些學校暫停必修課程,學生認為受教權被剝奪。教育部的柔性勸說未見效果,形成教育政令不行,影響正常教學,使有些家長向教育部抗議。
社會大眾也分裂成兩股勢力,民眾在臉書上掀起各抒己見的現象,贊成學運者力挺學生,反對學運者力陳服貿之必須;臉書上呈現一片互罵、挑釁的語言,這兩天開始出現「互刪好友」的情況;最後就是洗板、關掉臉書。
社會的負面效應已經呈現,政府面對學運必須正面回應,雖然行政院長江宜樺曾經到現場溝通,但無法有效對話;馬總統也發出不設前提到總統府溝通的邀請,但是學生尚未同意。政府已同意對「服貿協議」逐條審議、逐條表決,至於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的問題當然可以討論,只要各退一步,對話的時間場地都可以再斟酌,但是對話的契機不能流失,否則國會議事就繼續空耗。
我們相信政府和學生都有智慧化解目前的衝突。「服貿協議」的本質就像任何雙邊貿易協定一樣,是台灣走向國際的必經之路,只是牽涉到大陸,許多民眾憂心一旦經濟被掌控,台灣就難脫被併吞的命運。說穿了還是爭辯了數十年,迄今難以化解的統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