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醫師表示,門診觀察,營養不良患者比例約占百分之十,提醒民眾平時除留意食物的「量」,也須注意食物的「質」,務求種類多元、兼顧營養均衡。
四十三歲張醫師,平日常以麵包果腹,配杯含糖飲料,不愛吃蔬菜,長期營養不均衡。某日夜診後、查房途中,突發腦血管疾病,幸經同事急救,身體才恢復正常功能。
單身的張醫師不開伙,沒有吃正餐習慣,長期下來,飲食不均衡,水溶性維生素、礦物質、脂肪酸、蛋白質都不足,腹部突出,出現掉髮現象,人顯得無精打采。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指出,營養過剩、營養缺乏、營養不均衡、營養素不足,都屬於營養不良。
長期營養不良,兒童會影響身高、體重與發育,甚至是智力發展;成年人會因貧血、低血壓引起虛弱易喘,或因血中白蛋白降低而引發水腫,易口角炎、舌炎、手腳冰冷、體重過輕、脆指甲、肌肉萎縮,容易感冒與感染,及骨折、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
洪建德強調,均衡營養,須養成五大習慣:
一、三餐定時、定量。二、早餐避奶茶、紅茶等加工品,改吃白飯、牛奶、豆腐、青菜等。
三、避免喝含糖飲料。四、拒絕大量乳化劑、色素、加工物、起雲劑的冰品。
五、拒絕高油脂、高反式脂肪、高熱量的零食、油炸物、燒烤物。
若有營養不良症狀,一定要找出發生原因,對症下藥,以免誘發嚴重的潛在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