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至九○年代,台灣圖書出版市場進入輝煌時期,投入出版產業鏈的業者近萬家、工作人數超過二十萬人,出版產量急速遞增,類別大量重疊,競爭白熱化程度宛若戰國時期。然而,對於某些出版類型仍多所顧忌,最典型的代表,莫過於「青少年讀物」。
當時聯考升學仍是家戶教育孩子的重要競爭指標,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這個觀念主導著家長安排孩子的閱讀權利,從幼教啟蒙書開始,稍長,便引領跨入成人書世界,青少年成長期所需要的「橋梁書」便成了出版業聞之色變的銷售毒藥,因此,儘管書市爭鳴、萬書齊放,鮮少看到出版社敢大手筆擘畫「青少年系列」,出版者刻意迴避滯銷的結果,促使青少年讀物嚴重斷層。
隨著時序站上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全球資訊步入地球村時代,拜英國作家J.K.羅琳(J. K. Rowling)和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之賜,《哈利波特》與《魔戒》兩大書系挾好萊塢電影威勢,先後狂掃台灣社會,書籍出版銷量在短期內紛紛破百萬,一時間,禁錮牢籠暗無天日的青少年讀物,似脫韁野馬般為書市衝出一條光明棧道。至此,青少年小說(Young Adult)如雨後春筍大方落籍出版類別,且擁有後來居上的實力。
然而,商業市場掙脫不掉「一窩蜂」的宿命,青少年系列曙光乍現後的幾年間,各式奇幻冒險故事充斥市場,在讀者消費資源與內容良莠不齊情形下,銷售略微疲軟,出版較勁回歸常態,新書種激情熱銷雖難再,不可否認,這些小說卻弭平台灣出版長期缺少的類別空間,同時填補了孩子心靈成長的幸福。
二○○三年,台灣角川書店翻譯出版日本作家水野良的青少年小說《新羅德斯島戰記》,接著推出高橋彌七郎的《灼眼的夏娜》與谷川流的《涼宮春日的憂鬱》等作品,並以翻譯名詞「輕小說」作為分類。這類作品與歐美作品最明顯的區別,在於結合動漫與小說,視覺風格均採動漫畫作為封面,內頁配萌圖插畫,故事則未必著重劇情,而以人物角色為中心。由於新穎體裁吸引青少年目光,上市後果然本本叫好叫座,為青少年讀物盛況再添一筆。與此同時,青少年成為網路人口大宗後,海量的文字創作於網路出現,霎時網路小說蔚為奇觀,有趣的是,粉絲為「真實」擁有,網路小說變身的紙本書,卻成了許多網路青少年「紙本閱讀之旅」的起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