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任何人都能夠達到既定的期望,接下來是不是能夠邁向更高層次,就關乎當事人「品味」良窳,其基準,追根究柢就是挑選的能力,進一步來說,能不能藉由這挑選帶給眾人幸福,而不單單只為了滿足自己。
好「品味」的人該怎麼做呢?好和差,差異又在哪裡呢?東京《生活手帖》總編輯松浦彌太郎認為,首先要找出可以做為模範的人物做為導師,試著去觀察、詢問他如何做出好的選擇與好的判斷。有的時候,這樣的導師可能是一樣物件。如果是物件,就細細地去接觸它、學習歷史,珍惜在自己內心深處的世界中深深的體驗。
敞開心房無異是邁向好品味的第一步。如果希望別人想與你再見一面、聽你說話, 首先你得先敞開心房,坦然無飾。「我相信,人只要稍微努力敞開心房,就一定能夠改變。」松浦彌太郎說,試著走出去和人見面,真誠地聽人說話,有意識地打開心靈之窗,觀點就會大不同。
品味的範本去讀、去聽、去看, 直到懂得某些事情為止。松浦彌太郎認為,引人注目不見得就是時尚,雖然想不起來他穿了什麼,有品味的人卻能夠自然地融入場合以及對象和發生的事情,沒有不自然,也沒有壓力。「不去做超過自己所被允許的範圍的事是好品味的表現。」另一方面,也要思考自己該如何自處,才能在公共場合不顯得突兀。不只侷限於穿著,舉止、說話時的聲調、氣氛也一樣,出乎意料之外的氣味,也是必須留意之處。
有時候,世界上沒有具魅力的典範,除了自己創造之外別無他法。 「沒有的東西,就自己做。」松浦彌太郎認為,雖然需要努力下工夫,但這也是好品味的一種表現。思考所有人都能參與的形式,如果能藉此創造出新的關係,就能成就超越一己之力的成果。有時候, 為了製作有魅力的東西,不該一直忍受某種事物、而緊抓不放。跳脫舊有巢窠去創造新東西,這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