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珍(右)一家人因學佛因慧而生福, 福慧漸漸圓融。
文/記者李碧華 圖/陳瑞珍
佛陀紀念館佛化集團婚禮一團喜氣,可愛的小花童提著小花籃,穿著白紗禮服為婚禮增添萌樣,像一朵朵發亮的山間精靈。提供花童婚紗的拓福實業公司被喜氣牽動出創業的蓽路藍縷,莊嚴的瑞珍師姐不疾不徐的說,「事業目前已有執行股東們各司其職的經營管理,不需煩心。真的,很感恩全體員工讓我在經濟上能無匱乏的布施法財,護持佛法,更讓我無後顧之憂,把家庭照顧好,又有充裕的時間學佛,服務大眾,領悟到付出的哲學,心胸漸漸開展。」
目前事業的穩固曾歷經許多轉折,陳瑞珍沒有忘,猶記憶二十七年前剛新婚,同修的親戚把自家禮服店的婚紗放進櫥窗裡展示,出乎意料的讓西方客人為之驚豔而眾口讚賞,「這設計很特別喔,那裡來的?」就這樣,無心插柳的收到大批訂單而投入婚紗代工,由外行逐漸變內行。然而,世事多變,合夥人竟無預警的打算拆夥回美國,「我們一時之間也不知如何是好,和同修感到前途茫茫,心累了,走著,走著,就在媽祖廟前對坐一小時都沒講話。」
工廠既要收起來了,只好做最壞的打算。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危機就是轉機。打起精神詢問代工再重拾本行,努力把品質做好而如期的交貨,也受到原廠公司的肯定和賞識,符合了佛法「曲折向前,向前才有路,轉彎或直行,都不要錯失良機」的啟示。
一九九二年,拓福進軍大陸開拓市場,親戚朋友不免替他們擔心,「大陸政局不穩,不要去。」陳瑞珍和同修卻堅定的越過重重阻礙,慢慢地產品熱銷歐美而站穩腳步,「最感恩的是股東們和員工固守崗位,我才有時間接觸佛法。」
陳瑞珍說,帶孩子回台灣讀書那年,有一天一位股東拿《傳燈》這本書給她看,心中對大師非常崇拜和景仰,於是,帶著兒子來佛光山玩,巧遇水陸大法會,結束後,忽聞「大佛轉身了」,不疑有他,母子三人站在山門口前看著大佛,「媽媽,媽媽,那是電動玩具在動的啊!」
「是嗎?我看大佛好像有磁場能量在轉動……那是慈悲的光環,智慧的力量啊!」老二因沒看到有點沮喪,第二天法會結束時,他歡喜得比著手勢說,媽媽,我看到了,大佛的手在動了,向我們打招呼。
從此,陳瑞珍就走進了正知正見的人間菩薩大道場,追隨大師弘揚人間佛教。
學佛之後個性變柔軟,總為他人著想,體諒員工生活困苦而在遷廠時規畫眷屬宿舍,讓幹部能有歸屬感,更鼓勵他們購屋,「目前員工將近百名擁有房子,不為現今高漲房價而擔憂,安居樂業,流動性就會降低。」陳瑞珍說,處處為他人著想,幫助他人的同時,其實受益的是自己。
拓福公司也在佛法上充實自己,隔一段時間,王奶奶由貨櫃寄人間福報到大陸給董事長,剪報堆積如山。公司也以星雲大師的菜根譚、法語等書籍勉勵員工。一方面增加士氣及向心力,一方面薰習佛法,將正能量落實在在事業上,創造幸福安樂的人生。
在陳瑞珍看來,兒女聰明才智各有不同,福德各有因緣,留財不如留德。錢財放在佛祖那是最安全的理財,既不會遺失,也給需要幫助的人用到,有共識的同修也常提醒孩子,「雖然媽媽沒有在身邊,但都求菩薩保佑你們。要感謝媽媽,因為媽媽學佛,你們才更有福報,遇到困難更會有智慧解決。」
老二有一天請她幫忙,「媽媽,有法會你幫我做一個功德。電視上看到三歲的小孩車禍,生命很危險,幫他祈福。」一家四口因學佛找到共同的生命座標,幸福安樂。
小檔案
★屏東人
★拓福珠飾服裝有限公司★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