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不丹,多數人馬上會聯想到「快樂之國」的印象。這個位於喜瑪拉雅山腳下、人口不過七十萬的遠僻小國,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對外開放。在現代化之路,不丹或許遠遠落後,但卻在別的領域遙遙領先。
拉回四十年前的時空背景,當時世界各國無不全速衝刺經濟,台灣才剛要經濟起飛,環保運動也剛出現。
但不丹早在一九七二年便提出「國民幸福毛額」(G r o s sN a t i o n a l H a p p i n e s s,簡稱GNH)概念,挑戰當時世界主流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思想,以提升人民幸福感作為政府施政的最重要考量。
至今,不丹讓世人對於成長、財富、發展、繁榮等字眼,有了全新的看法。「幸福是什麼?」更成為全球人民共同的疑問,深刻影響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環保、文化等層面。
為什麼不丹辦得到?他們堅持的理念是什麼?
現年六十一歲的廷禮,不但親身參與不丹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蛻變過程,更是二○○八年脫離百年君主體制,首次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理。
若用台灣歷史的角色比喻,他有點像「不丹的孫運璿」。國家的現代化與民主化,他是協助不
丹國王完成任務的主要推手。
更重要的是,廷禮也是把「不丹幸福學」帶向國際的推手。
GNH是由見解獨到的不丹第四世國王旺楚克(J i g m e S i n g y eW a n g c h u c k)提出,但落實在國家治理與政策規畫的,則大多由擔任國王左右手的廷禮完成。
一九九八年,廷禮受邀在首爾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亞太千禧高峰會」,首次對外分享不丹的幸福理念。之後世界各地關於幸福、永續、氣候變遷的國際會議場合,都常看得到他的身影。二○一二年,聯合國宣布將「幸福感」列為千禧年發展目標(MD)G的第九項指標,是不丹推廣GNH的重大里程碑。
替廷禮著作《幸福是什麼?》(H a p p i n e s s:A S h a r e d G l o b a lV i s i o n)一書寫序的知名日本企業家、京都陶瓷(K y o c e r a)名譽會長稻盛和夫,他寫道:「日本自近代後,把先進的西方各國當成範本,一味追求物質繁榮,但我們真的幸福了嗎?不丹應該很早就察覺現代化的負面影響了吧?這種偉大的成就,給予正在摸索國家理想模式的日本,很大的啟示!」
若說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 lG o r e),是推廣氣候變遷意識的政治領袖,那麼來自南亞小國的廷禮,就是向全球推廣幸福理念的國際傳教士。兩者對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重大危機,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