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喊大專院校退場機制多年,最近終於出現成果。位於屏東的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日前宣布結束招生,今年三月底停辦學校。這個決定對學生、教師、校方都是痛苦卻是必要的一步。
高鳳學院之所以走上熄燈退場,主因之一就是國內少子化的事實。該校的前身是「私立高鳳工業家事職業學校」,創辦於民國六十年;八十七年轉型為高鳳數位內容學院,但直到六年後,才獲教育部同意招生。
結束大專院校,最大衝擊就是地方學子的升學機會。然而,在該校不到十年的辦學過程中,近年已經有招生不足,積欠教師薪資的問題,以致教師無心教學,校方疏於管理,影響學生受教品質。經過教育部輔導無效,只好壯士斷腕,決定停辦,並且把學生轉介到附近八所學校,未嘗不是更有擔當且負責的做法。
除了高鳳,另一所也是位於屏東的永達技術學院也列名教育部「限期輔導名單」,正由教育部嚴密觀察中,很可能成為第二所退場的大專校院。
高鳳和永達同時被列入「限期輔導名單」反映的是,人口相對較少的地區,根本沒有能力支持多所大專院校的存在。以整個台灣來看,目前超過一百六十所大專院校的事實,也早就是世界奇觀,在少子化趨勢下,必然還會有學校走上退場一途。
在亞洲地區,新加坡五百萬人口,有九所大學;香港七百萬人,有五所大學;馬來西亞二千八百萬人,只有約六十所大學。平均而言,都在五十萬至一百萬人才有一所大學。而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一百六十所大學,才十四萬多人就有一所大學,完全不成比例,也更凸顯大學氾濫成災的高教怪現象。
各地濫設大學,但學生是否得到相對的教育品質,是一大問號。教育部在壓力下,考慮今年底首度公布各大專校院的學生註冊率,以供家長和學生參考,這對學生選校是重要參考資訊,以免誤入「危校」;對辦學不力的學校而言,則是藉市場機制決定其存續的有效考核,教育部不應再考慮,必須大刀闊斧的實施。但大學退場尚應考慮地區分布、類科出路等因素,不宜一律以註冊率為唯一條件。
日前另有一則新聞,也反映出高等教育的怪象。一名台大醫學院碩士畢業生,竟然去報考清潔工,引起社會廣泛注意。職業無貴賤,清潔工對社會也有貢獻;高學歷願意擔任清潔工,需要過人的勇氣,也展現出不做「啃老族」的志氣。然而,這樣的結果,是否意味大學招生泛濫,形成另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教育部與社會深思。
國內學校太多的情形,不只存在高等教育,高中職也有相同的情形,教育部輔導大專院校退場的同時,也應正視高中職更普遍的招生不足現象,給予應有的退場壓力與輔導。少子化趨勢與國外大學來台招生等多重因素下,台灣教育發展必須面對嚴肅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