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七合一選舉日期的接近,朝野也開始陸續展開黨內初選,各類選舉文宣紛紛出籠。但令人覺得突兀的,竟然有議員候選人以掩護執政團隊為主要訴求,悖離民意機關應為民喉舌、監督行政部門施政的功能設計。
春節前高雄市和台南市的街頭都出現不少議員候選人與陳菊市長或賴清德市長合照的看板,可見兩位市長普獲當地市民的肯定;尤其是陳菊,多位年輕機要人員集體請辭投入議員初選,帶來不小的聲勢。以陳菊團隊過往的政績來證明自己的從政能力,並接受市民的檢驗,正足以顯示他們的自信,值得鼓勵;但若有人提出「顧大菊」之類的訴求,恐就有虧議員的職守。
前此馬英九、郝龍斌競選連任台北市長時,也都有此情形,甚至還有議員宣稱進到議會後將為同黨市長「護航」,把議員矮化成了市長的小跟班,忘了議會制度的設計就是在制衡行政權。會出現這種錯亂的跡象,通常是市長候選人的聲望很高,有些市議員候選人企圖搭便車,謀得「雞犬升天」的機會,但卻違背民主政治「分權制衡」的精神;也呈現出其對自已能力缺乏信心,才會想方設法來沾高滿意度市長的光。
陳菊截至目前的施政品質頗受市民肯定而享有較高支持度。但從歷史經驗來看,高滿意度不但會鈍化,如果不戒慎恐懼,還會成為腐化的溫床,因此防止懈怠、維持良好施政品質才是同黨同志的重要工作。而達成此一目標的作法就是維持有力的制衡,在議會爭取成為多數黨的目的是在減少反對黨的不理性杯葛,而非濫權、與行政部門沆瀣一氣。
從地方看到中央,不論是馬總統個人或江內閣,民眾對其施政滿意度都下降到自台灣實施民主政治以來的低點,顯示其政策方向或施政品質未獲人民支持。甚至在「政爭」最激烈之時,在野黨曾對民調滿意度盪到低點的江內閣提出不信任案,即因執政黨籍的立法委員護航而喪失解散國會、尋求最新民意支持的契機,民怨無法獲得有效的疏通,民眾只好走上街頭遊行、丟鞋,甚至出現開車撞總統府的暴行。在野陣營的國會議員則不斷在議事堂中羞辱、揶揄內閣官員,加上施政破綻不斷,讓江內閣的低迷氣氛一路延續下去。可見若沒有優秀的行政團隊,國民黨在立法院的絕對多數也發揮不了「完全執政」的作用。
「(民)不可使知之」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今天民間人才的能力、視野都不輸給公部門;加上資訊流通迅速,不是行政、立法兩個機關「喬好」就好的時代,政府所提出的政策應能打動人民的心,至少應能說服人民,而非硬拗或透過議會的多數優勢闖關。黨意必須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上,否則絕對的多數豈非與獨裁畫上等號。
近來台灣政壇的亂象都源自於制衡機制的喪失,在黨同伐異的思維下,權能分立、制衡的精神蕩然無存,期待有意進軍議會的諸公,不要自己限縮民意機關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