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與「托育」齊頭並進 受暴婦女走出陰霾

李祖翔 |2014.01.25
2776觀看次
字級

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勵馨基金會提供

受暴的婦女為了生活,通常要面對更大的挑戰,像就業、托育、對經濟壓力的承擔,及自我心靈的調適。一名想脫離家暴環境、帶孩子回娘家的媽媽前往勵馨基金會求助,當輔導就業的社工張巧儒問:「您對未來就業,有什麼期待或方向嗎?」四十歲的阿路(化名)卻低頭不語,過了半晌才說:「社工,我對工作沒有想法。」

社工知道多數受暴婦女都回答不出這樣的問題,或回得不具體,期盼從事的工作也和學經歷有極大落差,長期受暴加上脫離職場太久,沒有自信,不知自己可以做什麼,基金會便安排她到可以製作巧克力等烘焙產品的甜心工坊,接受準備性的工作培訓。

遇上不合理只能忍耐

阿路工作很認真,人際關係卻不佳,在模擬職場訓練中,陳巧儒觀察到,任何她認為不合理的事都用唯一方法:「忍耐」去度過。她有服務、銷售經驗,卻因少與外界接觸,長期處在暴力環境,幾度情緒崩潰,身心備受煎熬。

培訓近半年,通過就業態度、寫自傳、投履歷、穿著和面試的考驗,成功到一般職場工作。

回到服務業後,不如原先所期待的,因為她開始煩惱:「誰可以照顧女兒?」她的大女兒就讀幼稚園,小女兒因目睹暴力有情緒表達障礙,容易激動,晚上看不到媽媽就大哭──兒童目睹暴力的症狀還有尿床、咬手指頭和分離焦慮,明明媽媽在旁邊,還會害怕找不到媽媽,原因是爸爸曾把媽媽關在廁所裡。儘管親戚願意幫她照顧女兒,管教方式卻不如她意,最後聯繫了社工,才獲得托育服務。

生活穩定才持續半年,社工就莫名失去她的音訊,手機、簡訊、電子郵件和留言都聯繫不上。一個星期後,阿路來電,原來分居的先生以她的名義借貸─好不容易在社工協助下,每個月有兩萬元的收入─現在銀行又要扣款三分之一,日子困難,只好「逃避」,不想和任何人來往,但她還是很感激基金會的幫助,所以這次沒有躲太久。

期盼民眾與企業合力

張巧儒說,個案不是從社福團體出去就一帆風順,還要經歷很多挑戰,努力不在生活剛起步時遇到挫折就放棄,「讓我們開心的是,最近聯絡上阿路,她說找到了朝九晚五的文書工作,年後就能上工,薪水會高一些,也多了跟女兒相處的時間。」

勵馨督導杜瑛秋指出,基金會去年服務兩百三十八位受暴婦女,近一百七十人持續就業,月所得共三百四十五萬七千元,平均每人月收入約兩萬元(全職與兼職者薪資所得),由於婦女多假日或晚班才有工作,在缺乏家人系統支持下,孩子照顧不易,期盼民眾支持托育經費,企業主能釋出工作機會。



波麗士讚美

受暴女向上



民間團體幫助受暴婦女就業的管道,除社工輔導、庇護所安置、托育和準備性工作訓練外,還有製作手工藝販售等創業途徑,但以勵馨為例,儘管培育出兩位專業琉璃珠老師,手工精細,一天卻只能做一條,一條賣三百五十元,報酬不划算外,開放陸客觀光後,不肖商家還引進大批粗糙珠子,把市場價格弄低,遊客也未必分辨品質,讓生意大不如前,謀生之路困難重重。

於是,勵馨再發展網路商店,不僅提供二手衣給婦女網拍,還兼賣巧克力和琉璃珠飾品,雖然直接就業的人占九成,創業的不多,但為符合需求,需要更多元的就業機會。社工感慨:「台灣低學歷的婦女超過三十五歲就幾乎找不到工作,何況弱勢婦女不只超齡,又有孩子要照顧。弱勢婦女最需要的,應是清潔打掃職缺,工時彈性,生活會比較方便。」

助人觀念也要改變

現代婦女基金會就有個受暴婦女作清潔工作的成果。南區主任吳淑美說:「很多受暴婦女原先工作是家管,不懂人際應對,缺乏自信,所以我們媒合她到警察局婦幼隊、偵查隊做環境管理!結果雙方都滿意。」吳淑美說,一群大男人平日查案、偵犯,沒時間作整潔工作,這些婦女去了以後,他們讚嘆:「辦公室不再像豬窩了!」此外,一般人通常會怕警察,可當警察不斷地叮嚀婦女:「休息一下、喝口茶再做事吧!」則讓婦女感到溫暖,生活重建有了更向上的能量。

吳淑美進一步解釋,受暴婦女的服務分四個階段:首先是人身安全的「危險期」,針對不同的暴力,如身體、性侵、精神、經濟控制和財物破壞作保護;其次是創傷還很重的「混亂期」、「創傷復原期」,最後才是「生活重建期」。「我們試過前三階段幫她們找工作,企業主就常抱怨,說我們介紹的人不認真、會發呆、莫名流淚,其實那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發作的症狀,因此要進入第四階段的婦女才適合媒合工作。」

對於弱勢婦女的處境,一如助人者的觀點:要從「創傷」看到「影響性」,如同早期認為婦女離婚很丟臉,現在不僅要體會她們的難處,觀念也要改變。



改造小惡魔 患難見真情



「我是專門來搞破壞的!」三歲的小男孩在庇護所門口罵髒話,自以為是小惡魔,還動不動就「火山爆發」,覺得罵人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甚至搶別人的玩具,滿腔憤怒的性情,讓社工員印象深刻。經過三個多月的陪伴,外籍媽媽準備將他送回越南給外婆照顧,他卻依依不捨,勾著庇護所內五歲的小哥哥說:「他是我兄弟!」行為戲劇性的轉變,可見輔導的重要性。

不過,庇護所只是受暴婦女及子女需要的暫時居住、療癒服務,離開庇護所後,很多事情才慢慢發生。

一位離開勵馨基金會庇護所一年的婦女,子女相處衝突又起,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妹妹很愛挑釁哥哥,就讀國三的哥哥可能學習了爸爸的暴力行為,生氣時會拿菜刀衝撞妹妹房間的門,而媽媽只感到愧對孩子,不能給他們圓滿的家庭,不知道如何處理衝突。

社工介入後,除了教導媽媽如何運用力量保護孩子,也陪伴哥哥,讓他說出心中憤怒,告訴他,表達情緒時不能學習爸爸的暴力。哥哥說,拿菜刀只是為了嚇阻,要妹妹「別太囂張」,並非真的動了殺機,但妹妹已感到恐懼,社工建議,學習「開家庭會議」,讓彼此知道,很多事都有討論空間。

優先同理孩子情緒

社工認為,青少年是可以感受到別人感覺的,加以引導,不斷用玩遊戲的方式練習、修正行為就能夠改善問題。「可是說得容易,輔導很難。輔導半年,最近他們又吵架了,因為還在成長過程,孩子有很多壓力,學校老師又一直希望哥哥去醫院檢查,確定有亞斯伯格症。我們則認為,與其貼標籤,不如持續給予協助,畢竟受暴、目睹暴力十幾年,不是一、兩年能改變。」社工還說,對需要幫助的孩子而言,先要讓他們「感受被愛」,再了解生活不需要壓抑情緒,「有的孩子被教育不可以哭鬧,不然大人會生氣,導致他們對很多事情失去反應,等到受不了,就會突然像火山爆發一樣。」

生氣時應該怎麼辦?社工員帶著長期受壓抑的孩子撕報紙、吼叫,以取代罵髒話或打人,再陪他們用畫畫抒發情緒。過去孩子犯錯,爸媽都會直接指責,或者罵「閉嘴!」社工說,應該用同理孩子的方式,像是「我知道你很生氣,我陪你生氣一下,你再告訴我怎麼了。」如果沒有問出原因,下次孩子可能又會為了同樣的事情生氣。 



柔性革命 點亮正義



「幫助弱勢婦女、女孩及反暴力」是勵馨基金會的推動重點,今年二月情人節他們還要持續「點亮正義」,號召全球受暴的十億女性人口一起反暴力,此外,執行長紀惠容強調,司法體系最需要加入反暴力運動,將暴力視為人權事件、社會結構性問題,而非單一事件。這個以基督信仰起家的基金會,在保守的教會背景下,甚至成功邀請牧師與許多大男孩一起穿上高跟鞋,體會女性的苦。相信這場台灣柔性革命會不斷擴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