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記者李祖翔
圖/台灣世界展望會
「台灣世界展望會的核心是『全方位的發展』;當物質、健康、經濟和教育都發展茁壯時,孩子自然會有笑容。」服務二十年的世展國內事工處處長陳維智如是說。
台灣世界展望會剛過五十歲生日,其中「二十五歲」的「飢餓三十人道救援行動」,給了孩子及難民六萬一千噸的白米,相當六十六億碗救命用的白飯,數量驚人。這些世展服務的對象究竟是誰?答案是:戰亂、天災、貧瘠環境和強國經濟制裁導致物資匱乏的人們。
從文盲到築夢
一九五三年韓戰結束,十幾萬孤兒流離失所;一九七五年,赤柬占領柬埔寨,屠殺知識份子,五分之一人口死於飢荒、疾病與迫害;一九九一年,印度有了經濟危機,位於西亞的亞美尼亞也在前蘇聯解體、獨立後,受鄰國貿易制裁,生活苦不堪言;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種族大屠殺,兩百萬名孩子失去家園;有「寶石之國」和「獅子國」稱譽的南亞島國斯里蘭卡,風景雖美,但長年發展落後,衛生條件欠佳,兒童多受傳染病之苦;剛果連年內戰,三百萬人亡故,兒童處在惡劣生存條件下,因飲水不潔而夭折;越南二十年戰爭,百分之七十的家庭糧食短缺,近半數兒童營養不良;馬利文盲率為世界之冠,孩子沒有讀書的機會;莫三比克十六年內戰,乾旱、水災不斷,超過半數人口一日生活費低於一塊美金;南美安地斯山的祕魯少數民族,與世隔絕卻無法自給自足……這些原本悲慘的孩子卻在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影像紀錄下,流露出滿足的笑容。
三十年未曾有一名孩子自小學畢業的柬埔寨,在資助後,孩子珍惜讀書、學習的時光,覺得上學真好;印度和亞美尼亞設置了計畫區,孩子健康、生活有保障;資助二十年後的盧安達,煙硝已遠,孩子不再恐懼,在剛發芽的農地上嬉戲;斯里蘭卡的媽媽不再為孩子哭泣;剛果的孩子在荒漠中圍著台灣愛心興建的水井,歌舞甘泉近在咫尺的喜悅;越南從一無所有的貧瘠裡重生,農業得到技術培訓、婦女學得營養知識,孩子頭好壯壯;馬利的學校有了設備、師資、教育觀,不只升學率提高,還愛上從學習中享受樂趣的美好,文盲愈來愈少;莫三比克的孩子有了做夢、築夢的權利;高山上的祕魯孩子接受多元的現代教育,飲食營養,即使在稀薄空氣中生活,依然活得精采豐富。
義行中得智慧
整整五十年深耕,不僅僅送白米那麼簡單,世展在貧瘠土地上採收豐盛果實,就像奇蹟降臨。從社工角度看世展五十年,感覺又不一樣,陳維智說,社工只是資源分配者,不見得有豁達的價值觀,但透過世展服務個案,卻能有所啟發,「有次我帶一對台灣資助人到蒙古看孩子,他們的行李是人家的三倍,我百思不解,也不方便問,到了目的地才知道,他們的資助童有三個,行李全是給孩子的禮物;更讓我感動的是,夫婦就讀幼兒園的孩子因意外過世,他們就把對孩子的愛全轉移到資助童身上。」
跟貧弱家庭、原民相處,陳維智還發現許多很棒的價值觀,「比如大家都知道他們因為環境的不同,很容易沒有自信,可是自從我們介入發展社區經濟、協助栽種有機農業後,他們的自信都顯現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他們長期務農、懂農,此外,平地人想要的往往比實際需求的多,原住民卻知足,像蘭嶼的達悟族人,認為太平洋就是他們的電冰箱,想要再去拿,不一網打盡,所以資源一直有。」這些點滴、智慧,工作人員都記在心裡。
資助夢想 讓未來起飛
台灣世界展望會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小小的夢想〉,從童聲中能體會孩子對未來的盼望:「藍天是白雲最美的故鄉,大地是小草成長的地方,海洋是河流安歇的暖房,夢想是未來幸福天堂;小小的夢想能成就大事,只要仰望天父的力量,小小的夢想能改變世界,帶來明天的盼望。」南投縣仁愛鄉武界部落、現年六十九歲的義工李秀梅,是這首歌描述的最佳例證。
李秀梅小時候曾看過醫療宣教團到部落義診,滿山滿谷的族人擠得水洩不通,種下想當護士、救助患者的「種子」。就讀台中女中初中部時,日子很苦,連上學的車錢都拿不出來,聽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招生,下定決心休學赴考,「但醫院的經濟也有困難,就拿我們的照片,寄出去找資助人。有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幫助,我才完成護理學校學業。」
畢業後,李秀梅到埔基醫院工作,擔任公共衛生護士和山地巡迴醫療護士,為醫療奉獻。印象最深刻的,是與一位透過世展撰寫肺結核防治計畫的加拿大護士一起做衛教,「當時肺結核死亡率很高,一人得病,全家都要治療,導致隔離病房不夠,全省養老院爆滿。」她配合防癆局找個案,從初期到重度患者都有,甚至是開放性肺結核,一方面協助檢查、治療;另一方面心靈喊話:「這是能治療的,不是絕症!不要放棄生命。」她深入家庭,叮嚀用藥,教患者如何保護家人及提升免疫力,結果計畫成效卓著,整個部落都得救了。
「九二一地震」後,李秀梅的婆婆中風,先生生病,先後往生。遭逢巨變,她卻更掛念心靈重建的急迫性,她學習居家服務,到獨老家中服務,也奉獻所長,現在部落族人不再因為天災橋段無法下山醫治,因為他們租了房子,固定上山看診,一周有一半的時間會住在部落。李秀梅將獨老聚集起來,陪他們畫畫、唱歌、玩遊戲。回想幾十年的歲月,她最感謝台灣世界展望會在教育、物質和環境改善上的協助。
得過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和最佳作曲人獎的歌手王宏恩,也曾是台灣世展的資助童。每當收到美國資助人寄的卡片與禮物,就有被愛充滿的幸福感,他說,那份來自遠方的陪伴,讓他成為一個正面思考的人,就算經歷低潮也不放棄,努力朝夢想前進。
他還花了十年時間創作單曲〈不用擔心我〉,歌詞提到:「我現在接受要面對的生活,儘管這一切和從前有了很大的改變……我擦乾眼淚,要自己堅強一點,是要你們知道這些年其實我過得還不錯,不用擔心我。」獻給親生父母與資助他的「爸媽」。
人們因為資助,獲得夢想和力量,對明天充滿期盼與希望。
感受轉變
助人也自助
台灣世界展望會事工發展處處長胡婉雯說,在展望會服務,最大的動力來自「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從參與中再觀察孩子的轉變。」原來台灣世界展望會和服務對象都在改變。
台灣世界展望會於一九六四年成立,外國資助人透過台灣世展,資助台灣伯大尼育幼院、兒童之家、六龜山地育幼院和信望愛育幼院等五百名失依兒、殘障兒和街頭遊童。成立二十八年後的一九九一年,台灣開始有能力資助印度的一千名貧弱孩子。
一九八○年因應台灣社會轉型,世展服務有了巨大變化,開始從福利的提供轉為受助者自立發展和物資的提供,推動偏鄉社區發展工作,直到去年,國內外有二十二萬名台灣人資助的孩童因此能實現夢想、看見未來與希望。
胡婉雯指出,台灣從貧困到八○年代後的兒虐、少子化,家庭結構改變,兒童的議題與需求都不相同,尤其台灣貧富差距拉大,氣候極端多天災,付出的心力與日俱增。然而,受助者的家境改善或許不那麼明顯,但孩子卻會長高、變壯,營養比值能從不足到達標,學業成績提升,參加世展活動的意願增加,性情則從羞澀到有自信,這些都是讓「助人工作者」感到喜悅之處。
「我們也會看到人的韌性多麼堅強,當孩子自立後再回過頭來助人,或受虐兒不學習暴力、不傷害他人,就能鼓舞我們。」
對個案的改變體會深刻的終身義工張艾嘉也分享她看到的轉變:「以前到部落最常聽見抱怨與自卑,部落居民不相信有人願意無條件幫助別人,不相信自己有前途,現在走進部落,能發現大家相信可以自力更生,對未來有信心,還用傳統的生活智慧與文化,發展出社區產業,生活相當充實。」
社工、義工陪伴個案成長,看到別人的轉變,感到世界的美好,展望會「資助兒童計畫」代言人陳建州、范瑋琪也不遑多讓,家裡的一面牆,專門貼資助童寄來的卡片,每當工作遇到挫折,兩人會走到牆前,看看孩子寫的話語,得到繼續努力的力量!他們的心得一如展望會信奉的宣言:「與貧窮人和受壓迫者一同努力,促進人類改變,尋求公義。」並且印證世展五十年「為世界帶來正面的能量與勇氣」。
無關宗教 傳播正能量
台灣世界展望會表示,台灣世界展望會的核心是基督信仰,但甚少宣教,因為信仰中提及的愛、對正向能量的信念與希望,比宗教形式更適合用在每個孩子身上,「或者說,讓孩子感到『有人在關心我』,就是我們要傳達的善吧!」世展在台北華山一九一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紅磚六合院西五館舉辦的五十周年影像故事暨史料展,展出至一月十九日,可把握機會,與他們一起看見世界的轉變與孩子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