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長翁啟惠獲得沃爾夫獎化學獎,肯定他對多醣體和醣蛋白的合成有原創的貢獻。沃爾夫獎一九七六年在以色列成立,具有終身成就獎性質。是世界最高成就獎之一,許多得主在後來都得到諾貝爾獎;翁啟惠是首位在台灣工作而獲得這個獎項的科學家,各界預期翁啟惠將有「更大的獎項」。
翁啟惠曾批評大學和產業脫節嚴重,過度追求研究發表,沒有考慮社會需要;還特別點名「頂尖大學」在選擇研究領域時更要謹慎考量,不能「拿到錢就做自己的」。翁啟惠望重士林,擁有六十多項專利,認為研發成果如果無法轉換成產業價值,畢業生將學非所用,難以就業。
學術有「學」與「術」兩個面向,是一體兩面,更互生互成。科研與純科學不同的是,有「學」也有「術」的面向,翁啟惠專長生物化學、有機及合成化學,特別是醣蛋白研究,屬於「應用科學」的性質居多,其研究成果較能轉換成產業價值。
以李遠哲來說,赴美攻讀化學,研究電子激發的鹼金屬原子的化學離化過程,組裝完成世界第一部交叉分子儀,拓展交叉分子束法的應用範圍,同時也在物理化學領域開拓全新的研究領域,被誇為「物理化學界的莫札特」。李遠哲也可說是由化學這個「純學術」領域進入「應用科學」領域。
翁啟惠對大學和產業脫節的批評確是事實,但追求研究發表與考慮社會需要,其間未必直接關連,也可能是間接貢獻;很多就讀「純學術」系所的年輕人,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科學,由於個人興趣或專長關係,可能終身只進行純學術研究,為其他應用科學提供理論基礎,這不表示他們「沒有考慮社會需要」。
中研院原將院士分為數理科學組、生命科學組、人文與社會科學組三組,去年十月行政院會通過「中央研究院組織法」修正草案,參酌美、英、澳洲等國都有國家級的工程領域院士,因而也增列。這樣的修正,用意是在加強應用科學研究,符合台灣的需求,可把更多研發成果轉換成產業價值。目前台灣經濟困頓,中研院的科學家能提供新知識、新觀念,尤其是新技能,必能加速產業升級,協助台灣再造經濟奇蹟,工程領域應是最直接的「應用科學」。
近幾任中研院長以科學家居多,包括之前的吳大猷是物理學家。科學研究的成果較容易「看得見」,應用科學更可由擁有多少專利看出成就。反之,人文組院士的成就相對「隱性」,不易察覺。但如早先的蔡元培、胡適等人文學科院長,學術專長雖無法連結產業,更沒有獲得專利,但思想啟迪青年、掀起波瀾壯闊的社會思潮運動,也從來不損其學術地位。
翁啟惠強調「獨立思考和表達能力」是好人才的基本要件,教育體系更要加強。這方面,人文社會學科看似對社會沒有直接貢獻,卻有漸進的,長遠的影響,正是在培養好人才。期盼中研院在科學、科研、工程方面更加發展,加上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不但使產業升級,更帶動學術,帶動教育,培養能思考、能表達、有創見的年輕人,使「台灣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