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護其心 長養慈悲 護眾生 周慧珠 |2014.01.05 語音朗讀 291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豐子愷的護生畫鑲崁在佛館的牆上,成為永久流傳的佛教藝術。「靜看檐蛛結網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蜓倒挂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宋‧范大成詩〈催喚山童為解圍〉 中國儒家說「仁」,在古代文人如白居易等的詩作中,在在可看到「仁心」的自然流露。 弘一法師未出家前,為音樂、美術老師,時常告誡學生 豐一吟護生畫浮雕前憶父親豐子愷 豐老師的率真可愛在佛光山和佛館成為萬人迷,人人都搶著找她簽名和拍照,大家的敬意讓她感動。在畫展現場和護生畫浮雕前,豐老師為大家解說護生畫的種種,並緬懷父親和家人,還幾度哽咽。見到父親的護生畫鑲崁在佛館的 「靜看檐蛛結網低,無端妨礙小蟲飛,蜻蜓倒挂蜂兒窘,催喚山童為解圍。」 ──宋‧范大成詩〈催喚山童為解圍〉 中國儒家說「仁」,在古代文人如白居易等的詩作中,在在可看到「仁心」的自然流露。 弘一法師未出家前,為音樂、美術老師,時常告誡學生「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更具體地說,就是要做一個好文藝家,必先做一個好人,他的學生豐子愷聽了這番話,「心裏好比新開了一個明窗,真是勝讀十年書」,更明白了「一個文藝家倘沒有器識,無論技術何等精通熟練,亦不足道」的道理。 這器識中有「和光同塵」的大器度與高見識,而能「與物無忤」,甚至生起「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憨山大師說:「人既愛其壽,生物愛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順佛令。」圓瑛法師說:「每一個眾生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殺了他,他最惱恨,冤仇結得最深……」寒山問拾得:「放生可成佛否?」答曰:「諸佛無心,唯以愛物為心,人能救物之後苦,即能成就諸佛心願矣。」正如蕅益大師所言,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莫過於放生。 除了放生,平日更應以慈護心對待眾生,佛法四無量心中,前二者即「慈心」與「悲心」。《大智度論》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熄滅貪嗔痴,泯除殺傷意,尊重、珍惜自他的生命,趣向佛陀慈悲本懷。 護生畫集 以畫說法 《護生畫集》是老少咸宜的護生讀物,「不是單純的佛教之勸世書,而包括詩、文、書、畫、佛五種意義,它是有永存及廣泛流布的價值……」,透過漫畫與詩詞短文,以尋常生活中的慈悲意,淺移默化人心。 談到《護生畫集》,就會想到豐子愷,以及他的老師弘一法師。因為,這部畫集是豐子愷為了延展法師「佛心──慈悲」的心意,提醒社會大眾,發「護生」之慈悲心,更莫忘時時「護心」,而經過近半個世紀,不違誓約,如約完成的一個大悲願;當然,這其中還有多位大德為護眾生心靈共同成就的「慈悲乳液」。 弘一法師說,釋迦牟尼佛所示之「戒」字,實是戒暴力殺害,在寫給豐子愷的信中,法師提及:近來戒殺之書雖多,但是適合高小以上程度的新派智識階級和平日不喜接觸佛書之人閱讀的,甚為稀有。並強調:「此畫集,不得不編印行世。」 於是,豐子愷與李圓淨商量,出一畫集祝賀法師五十壽辰,每幅畫由弘一法師題詞,並擬將畫集定名為《戒殺畫集》。弘一法師知道了,建議改「戒殺」為「護生」,因此定名為《護生畫集》,謂「緣起無礙,以畫說法者矣……吾願讀是畫者,善護其心!」 本著弘一法師「護生即護心」的悲願,豐子愷先生從一九二九年弘一法師五十歲起,每十年作一集,從五十幅、六十幅、七十幅、八十幅、九十幅至一百幅,與弘一法師年齡同長。畫集共有六冊,從開始作畫到全部完成,長達四十六年。發行的版本,不計其數。 時隔八十五年,研究《護生畫集》的林少雯,用心一則則賞析護生畫的內容,並集結交由香海出版社出版,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更在一道長廊,以浮雕常態展出護生畫,參訪者行至畫前,閱讀體味,怎能不慈悲心起! 前一篇文章 【書的消息】 下一篇文章 護生‧護心 護生畫在佛館發光發熱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兒童˙少年Young&Youth】 千川入江河 波瀾周回2014春天讀詩節——詩情畫意讀臺灣系列【書展回眸】 簡體館 文史藝術16000冊展售巨流河浩浩蕩蕩【逛書街】 史傳德書店 進駐精品服飾店 作者其他文章愛書人手札 道藝交參 畫禪一如 ──林谷芳《諸相非相:畫禪二》慧開法師:生死自在愛書人手札 古調新彈 歌猶好千川入江河 波瀾周回和平飲食 素食覺知同理心對萬物文.學.傳.燈 《現代文學》到《聯合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