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大學學費究竟會不會調漲?教育部昨天針對世新、實踐、淡江大學等三校提出的下學期學雜費調漲方案進行審議,不過並未有明確結論;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方案內容還在審議中,最終結果將於一月中旬前拍板定案,並對外公布。
此次三校提出的學雜費方案調整幅度在百分之一點一二五至百分之一點五之間,換言之,一學期大約會增加五百元至八百多元的學費。
教育部昨天邀集十五位委員進行討論,高教司長黃雯玲指出,會中有委員認為學雜費調漲方案所提出的弱勢學生助學計畫不夠完整,希望校方能再補充說明,為此教育部也將於今天發函給學校,請校方補充助學計畫配套措施,再來審議方案內容。
黃雯玲表示,一日的審議會議並未通過任何大學的調漲方案,但她強調有關學雜費調漲方案的審議過程,教育部一定會「依法行政」,只要學校提出的配套措施符合相關規定,教育部就「不會阻擋大學調漲學費」。
不過,無論學費調漲幅度多少,對學生來說都是增加一筆教育支出。高教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認為,調整學雜費並非解決高教問題的根本之道,關鍵在於教育部應挹注足夠的教育資源給私校,才能改善公私立大學長年來資源不平均的窘況,避免高等教育淪於商品化。
「調漲學雜費就形同把教育成本轉嫁到學生身上!」陳書涵表示,從國外高等教育的經驗來看,一所大學要辦學良好,是無法只靠收取學費就能達到的。以美國史丹福大學來說,其學費比例只占學校總經費的百分之十八,而政府與研究補助則占了近三成。
反觀國內私立大學,政府等單位的補助經費卻不到兩成,學費比例反而高達五成以上。她強調,教育當局應挹注該有的教育資源,才不會讓高教環境持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