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中畢業門檻有重大改革。教育部修法統一規定,國中七大學習領域須有四大領域及格才能領畢業證書,彰化縣的國中及家長擔心,拿不到畢業證書人數,恐將從以往百分之一點五激增到百分之十;但教育部強調,只要落實補救教學,不太可能有一成學生畢不了業。
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長邱乾國指出,以往國中生畢業門檻,各縣市自訂,大多只要求三個領域平均成績及格,為確保學生基本學力,教育部前年修改「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統一規定,從目前的國二生開始,四個領域平均成績及格才能領到畢業證書,但即使只領到修業證書,仍可照樣升學。
邱乾國說,教育部希望各校建立學習預警制,平時發現學生成績太差,馬上動員教務、學務、輔導人力,並聯合家長,一起找出問題點,然後補救教學。相信只要學校落實補救教學,達到四個領域及格的門檻,不會太難,不致多達一成學生畢不了業。
國中七大學習領域分別是語文、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社會、健康與體育、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每個領域把性質相近的科目整合在一起,例如語文包括國、英兩科,自然包括物理、化學、生物。
彰化縣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理事長薛明演表示,十二年國教一直強調簡化測驗、不重視考試分數,如今改成科目綁在一起,反而模糊學生單一專才,吳寶春若現在讀國中,很可能拿不到畢業證書。
彰化縣各級家長會聯合會理事長楊少萍也說,國中畢業證書是最基本的學歷證明,孩子拿不到,信心會被擊垮,教育部應先做好補救措施再實施。
彰化市家長陳文雄說,早期沒拿到畢業證書,大多因操行成績不及格。如今因為學科成績畢不了業,十二年國教不是要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是講假的嗎?」
「畢業新標準是懲罰學習落後的小孩。」有學校人員指出,以後品行差一點,只要學科成績過關就有畢業證書,對不會念書但品行好的孩子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