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書法作品非一般常見的樣式,是一件紺色絹用泥金所寫成的作品。紺色泥金組合的色系能呈現莊嚴感。紺色微帶點紫,是藍色系中最深的顏色,很沉穩,金色則富有貴氣,自然非一般尋常人家之物。
作品並未署款,內容是以草書字體寫蘇東坡〈後赤壁賦卷〉(上圖)。這麼貴氣的作品,自元代開始就有數種推想。有認定是宋徽宗趙佶所書者,有認為是宋高宗趙構之作,亦有推測是出自宋孝宗趙 手筆。最後,以近代著名鑑賞家楊仁愷的鑑識結果,則確定是趙 作品,楊氏提出了相關論據,記載於《楊仁愷書畫鑒定集》。
孝宗趙 ,南宋第二位皇帝。初名伯琮,後改名瑗,是宋高宗養子。因高宗沒有子嗣,所以只能從宗族中擇優者繼位。
趙 登基後定年號「隆興」,他恢復中興名將岳飛諡號「武穆」,追封為「鄂國公」,同時追奪秦檜官爵。並任命令老將張浚北伐,欲奪回中原,收復失土。但在符離遭金軍擊潰,敗北之後宋孝宗則專心內政,使政經安定,此段時期稱為「乾淳之治」。
宋孝宗的書法繼承家學,得自高宗的親授。明人陶宗儀《書史會要》記述:「孝宗書有家庭法度。」這件〈後赤壁賦〉會被誤認是高宗趙構所書,即因兩人書風近似,皆有文人氣習之故,差別在於趙構能取法各家,趙 則謹守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