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孔子系列 拓展視野廣見聞

 |2013.12.23
2116觀看次
字級

走遍世界的美國著名投資者羅傑斯說,旅行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只看報紙,就只能獲得公眾意見,而這些普遍看法常常是錯誤的。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找人聊天,像記者一樣的採訪。從一個國家的簽證到修車,都是他觀察政府效率,人民素質的機會。

 許多基金經理人會親身考察股票上市公司,因為數字會撒謊,公司會吹牛,但要讓廠房扯謊就不容易了。羅傑斯跨國投資,當然要了解「上市國家」,他說:「投資者一定要去旅行,當你穿過邊界和叢林,了解的東西要比坐在辦公室裡多得多。」

 孔子周遊列國,尋找可以發揮所學的國家,也是一種「跨國投資」;這樣比坐在山東曲阜家裡「神遊世界」有用多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前台大校長李嗣涔曾表示,支持大學生「有目的」的蹺課,例如到歐洲壯遊,找到人生方向。壯遊是跨越多國的學習旅行,時間長而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

 在歐洲,壯遊起源於文藝復興,原是英國貴族的教育性成年禮,後來擴展到平民階層。十九世紀,出現專有名詞「空檔年」,意指中斷學業半年或一年去壯遊,探索、比較各地文化與社會。

 英國威廉王子上大學前,以十個月時間到智利,參與義工服務,扛木、劈柴、洗馬桶。推翻古巴獨裁政權的革命家切格瓦拉,在醫學院四年級時,騎機車展開為期九個月、穿越五國的萬里壯遊,因此改變人生。

 美國旅遊文學《甲骨文》的作者何偉認為,若有更多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他指出,有壯遊傳統的歐洲,比美國更能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的決議,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

 有許多雇主重視求職者的空檔年經驗。英國工業聯合會指出,空檔年的經歷已逐漸成為履歷表上的重要項目,成績表現不是唯一決勝點。

 孔子周遊列國,既是壯遊,也是留學,是對自己學、經歷的「跨國投資」。

 台灣談教育弊端,常跟美國比較,譬如中小學的數理化成績優於美國,大學以後反而落後之類。問題在美國是創造性學習,而台灣雖經多年教改,而死背、勤做習題的學習方式依舊。「學問」就是學習「發問」,台灣留學生常被質疑不發問;外國老師歡迎學生挑戰,教學相長。

 明儒王陽明的弟子王艮「常與師爭論」,「時時不滿師說」,堅持自己觀點,既「反覆推難、曲盡端委」,又「不拘泥傳注」、「因循師說」。這不就是外國老師所要求的嗎?學生要能挑戰老師,才能青出於藍。

 何以台灣學生在課堂上不發問?主要是沒思考所學內容。台灣學生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背過論語裡的「學而不思則惘」;但「背」只是為應付考試,卻未落實於生活與學習。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若只是為了升學,不好之、不樂之,就只是「背」零碎資料,無法吸收成為知識。

 有大陸學者說,中國人處理問題時,為何傾向到國外找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歷史和前輩出發?「中國辦教育無需緊跟美國或歐洲,自己的身上就有答案。」這個說法甚是。 (系列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