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世界的美國著名投資者羅傑斯說,旅行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如果只看報紙,就只能獲得公眾意見,而這些普遍看法常常是錯誤的。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要找人聊天,像記者一樣的採訪。從一個國家的簽證到修車,都是他觀察政府效率,人民素質的機會。
許多基金經理人會親身考察股票上市公司,因為數字會撒謊,公司會吹牛,但要讓廠房扯謊就不容易了。羅傑斯跨國投資,當然要了解「上市國家」,他說:「投資者一定要去旅行,當你穿過邊界和叢林,了解的東西要比坐在辦公室裡多得多。」
孔子周遊列國,尋找可以發揮所學的國家,也是一種「跨國投資」;這樣比坐在山東曲阜家裡「神遊世界」有用多了。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前台大校長李嗣涔曾表示,支持大學生「有目的」的蹺課,例如到歐洲壯遊,找到人生方向。壯遊是跨越多國的學習旅行,時間長而行程挑戰性高,與人文社會互動深。
在歐洲,壯遊起源於文藝復興,原是英國貴族的教育性成年禮,後來擴展到平民階層。十九世紀,出現專有名詞「空檔年」,意指中斷學業半年或一年去壯遊,探索、比較各地文化與社會。
英國威廉王子上大學前,以十個月時間到智利,參與義工服務,扛木、劈柴、洗馬桶。推翻古巴獨裁政權的革命家切格瓦拉,在醫學院四年級時,騎機車展開為期九個月、穿越五國的萬里壯遊,因此改變人生。
美國旅遊文學《甲骨文》的作者何偉認為,若有更多美國人曾在世界各地壯遊,就不會發動攻打伊拉克的戰爭。他指出,有壯遊傳統的歐洲,比美國更能接受聯合國這種國際組織的決議,更有世界和平的共識。
有許多雇主重視求職者的空檔年經驗。英國工業聯合會指出,空檔年的經歷已逐漸成為履歷表上的重要項目,成績表現不是唯一決勝點。
孔子周遊列國,既是壯遊,也是留學,是對自己學、經歷的「跨國投資」。
台灣談教育弊端,常跟美國比較,譬如中小學的數理化成績優於美國,大學以後反而落後之類。問題在美國是創造性學習,而台灣雖經多年教改,而死背、勤做習題的學習方式依舊。「學問」就是學習「發問」,台灣留學生常被質疑不發問;外國老師歡迎學生挑戰,教學相長。
明儒王陽明的弟子王艮「常與師爭論」,「時時不滿師說」,堅持自己觀點,既「反覆推難、曲盡端委」,又「不拘泥傳注」、「因循師說」。這不就是外國老師所要求的嗎?學生要能挑戰老師,才能青出於藍。
何以台灣學生在課堂上不發問?主要是沒思考所學內容。台灣學生讀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背過論語裡的「學而不思則惘」;但「背」只是為應付考試,卻未落實於生活與學習。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若只是為了升學,不好之、不樂之,就只是「背」零碎資料,無法吸收成為知識。
有大陸學者說,中國人處理問題時,為何傾向到國外找答案,而不是從自己的歷史和前輩出發?「中國辦教育無需緊跟美國或歐洲,自己的身上就有答案。」這個說法甚是。 (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