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機讓大家食不安心。我們吃的食物從那裡來?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農業也成為焦點。有一批非典型農人從都市回到農村,以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技術、不同的銷售方式,正在改變台灣農業的樣貌。
羅文嘉是政治人物,淡出政壇後返回桃園老家種田務農。他以有機方式種稻,以社群網站的人脈推廣他的有機米,並將賣米的利潤投入當地兒童教育基金。許多人認同他結合有機和公益理念,踴躍認購,因此「學田米」往往還沒收割就成為網路搶購的熱門貨。
而他更結合鄰近農家的各式有機農作,視障朋友的按摩服務,以台北市瑞安街的水牛書店為平台,成為一個結合推廣有機農產、人文、公益的複合體。
張秋吉是一家台北時尚服飾公司的老闆,在雲林老家附近買了一塊地,圓了老爸和他自己返農的心願。務農原是他的副業,現在他每周從台北返雲林務農的時間,有點喧賓奪主。他的休閒農場採取先進的農業技術,溫室滴灌法控制植物生長的環境,以不用農藥的無毒方式,栽種高單價番茄、美濃瓜、無花果、葡萄等。他把企業經營和成本控管的方法用在農產運銷上,所以作物還沒採收,在網路上就被搶光了。
從成大建築系畢業的許仁碩在偶然的機會接觸農產運銷,決定回雲林務農。他以學建築方法細密規畫農作的流程,減少失敗的機率,並以臉書經營粉絲團,以網路行銷他的農產品,以新的產銷方式將農穫主導權從盤商手中取回。雖然才返鄉務農三年,他種的美濃瓜、玉女番茄已經成為今年雲林縣的十大農產伴手禮。而務農彈性的工作時間,讓他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
這批返農浪潮的新農族和過去傳統的農人不同,他們的共同特色是:
對大地友善的生態耕作。興建溫室控管作物生長環境,不用農藥,以天然有機肥,嚴控水質,讓農作物達到無毒等級,農夫種得有信心,嬴得消費者信任,即使價格比傳統作物高,消費者也樂於掏腰包買安心。
慎選高品質,高單價的作物精耕,避免過去農民一窩蜂搶種,造成過剩,價格崩盤。這些新農族在耕作前都和農技專家諮詢討論,對作物品種、品質和培育方式精挑細選,且為確保品質,自行疏果,求精而不求量多,因此能在眾多農產品中異軍突起。
改變傳統的農產運銷系統,以現代的網路行銷和社群網站,自行建立直達消費者的行銷通路,避免大盤、中盤、零售的層層剝削,大幅提高農作收益,改變農民生活。
先進的農民和傳統的農民不論在作物、耕作方式、產銷、農舍景觀呈現很大的差異。這批新農族為台灣未來農業注入新觀念、新作風和新型態。這股風潮若能帶動台灣的農業改革,不但是農家之福,也是消費者和社會之福,更是整個國家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