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儒家思想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深圳召開。基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模式引起世界廣泛關注。會場有人說:「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八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談中華文化,講了「兩個最深」,即「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與「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二○一○年,大陸政協委員提案,希望扶持文化產業,將國學納入九年義務教育。他認為,「中國國民素質相對較高,應該歸功於儒家思想教育。」引起非議,有人認為,國民素質確實提高了,但未必和儒家思想有關。但更大多數的人認為,當前中國人的國民素質不高。
受到市場經濟和功利主義的影響,中國人精神層面出現巨大真空,道德頹敗,誠信意識和社會責任淡薄。有人主張強化法律,「我們不需要孔子,需要公平、正義、富裕的生活,人民當家做主;沒有貧富差距、腐敗、房地產商的無情與驕橫;沒有剝削、壓迫,沒有人無錢看病、上學,沒有失業。」
從歷史發展軌跡看,儒學所蘊含的政治運作、倫理道德、交往準則,對古代社會有積極作用。但在科學、民主、自由及多元文化的今天,儒學復興只是上層社會口號,並未落實於民間。許多人認為,社會核心價值觀應該更有時代特點,不能再獨尊儒術。
其實,中國從未曾做到獨尊儒術。
政治上,中國是「外儒內法」,即以儒家為表,法家為實。儒家很多內容講為君之道,抽象難行,在治理國家時,需要實際具體的思考。而民間是「外儒內道」,儒家太講道條,忠孝節義聽多了難免會煩,老莊思想更契合精神生活,這在文化、藝術領域表現得更明顯。
大陸要將國學納入九年義務教育,並無不可;但需結合現代精神,略過迂腐、封建的部分,並與外國文化交流。多接觸不同文化,能使本國文化更豐富而更有活力。譬如西方道德教育以公民教育為主,包括法制觀、價值觀、倫理道德教育,推及生活各方面。道德觀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才能有較強的實用性。
西方強調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這是一種「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應。隱性課程不是直截了當說教,而是把道德項目滲透到各種具體的生活環境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熏陶。
西方德育內容的選擇主要根據兩個原則,一是社會需求,二是人的發展要求。後者包括學生必須面對的各種實際問題,如心理健康、人際關係、環境保護、利己與利他等。
儒家思想可以提高國民素質,但還不夠,必須借鑒西方經驗,構築全方位的德育網絡。透過主體人格感召,有益活動引導,群體文化熏陶,大眾媒體牽引,以無意識教育的形式,「滲透」到生活裡。
西方德育不一定就能培育出高尚的品格,歐美也有黑心商品,粗魯觀光客,也為人詬病。不要指望德育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外儒內法」同樣適用於民間,法律也有道德成分,唯有教育與法律雙管齊下,才是扎實的文化建設,才能提高國民素質。(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