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阿里巴巴評為大陸十四個「專業淘寶村」之一的浙江縉雲縣壺鎮鎮北山村,一家專營戶外用品的網店員工忙著為客戶發貨。 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歲末年終,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在北京預計,全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將增長百分之十三以上,明年一季度消費形勢依然看好,其中帶動大陸消費力的,非「網路消費」莫屬。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尤其今年十一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人民幣二萬一千零一十二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三點七,比起十月加快零點四個百分點,在記者會上,沈丹陽特別提到網路消費發揮了帶動的作用,他說:「在網路消費迅猛增長的帶動下,傳統零售企業也都積極參與促銷,推動市場銷售總體增長。」
忙到沒時間睡覺
從十一月十一日的「光棍節」(雙十一)到十二月十二日的「要愛日」(雙十二),中國電商在年終不斷推出「購物狂歡日」,以提高年度銷售額。根據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淘寶天貓僅僅花了十三小時,成交額就突破人民幣一百九十一億元,刷新中國網路購物新紀錄,十一日當天的交易額超過人民幣三百五十億元,相當於九月份中國日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一半。
每當購物節來臨,「基本上都是跟電腦打交道。」一位「八○後」的淘寶店主說,自「雙十一」以來,便一直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早上九點上班,至少到午夜才能結束工作。」這位店主告訴中新社記者,大規模的網路購物促銷活動,對於小成本經營的店主影響並不大,「可以搭免費宣傳的『順風車』。」
除了各種節日所發起的「網路購物節」,連同生活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生鮮蔬果,無所不包。
在重慶,喜歡網購的年輕「上班族」劉芳芳已經不滿足於只在網上購買服裝、電器等生活日用品。現在,連每天家裡吃的蔬菜瓜果,劉芳芳都開始從網上購買。劉芳芳說:「網上購買生鮮產品比去市場和超市方便太多了,直接送貨上門。雖然以前對在網上買生鮮產品的質量有過擔憂,但後來發現品質都還不錯。」
電商搶攻菜籃子
新華社報導,在加入生鮮行業的企業中,電子商務老大「淘寶」當仁不讓,擁有中國國內快遞業巨頭的「順豐」,還有以「沱沱工社」、「優菜網」等為代表的城市社區生鮮電商。
然而,中國消費者在菜市場買菜時,人人都有自己的「挑菜經」,生鮮畢竟不像手機、電腦等屬於標準化商品,不同消費者對同樣一種生鮮產品的評價天差地別。因此,業界雖認為無法標準化是生鮮電商發展的一大瓶頸,但有需求就會有人想辦法解決。
新華社記者採訪重慶一家生鮮電商「每日鮮」,發掘他們的創意新作法,這家「每日鮮」除了架設購物平台,還在人口密集的社區開設「線下體驗店」,讓消費者能近距離感受生鮮產品。「每日鮮」CEO吳限說,生鮮產品由於市場上還缺乏統一標準,即使號稱『有機』、『無公害』,即使把網站上的蔬菜圖片拍得再精美,消費者還是認為自己在菜市場親自挑選的菜更新鮮、更好。「之前只有少量的年輕上班族因工作忙沒時間買菜而選擇在網上買菜,銷售量始終上不去。」吳限表示。
現在,情況逐漸在發生變化。一位在「每日鮮」體驗店買菜的鄭阿姨說:「這裡的菜很好,聽說還可以在網上買,以後乾脆讓我女兒在網上給我買,我就不用下樓了。」
根據專門研究中國新媒體經濟發展現狀的易觀智庫數據,目前仍屬於起步階段的生鮮B2B市場在二○一○年成交額僅為人民幣四點二億元,到二○一二年已達四十點五億元,今年底應會達到五十七億元。電子商務業內人士認為,網購生鮮有望成為電子商務的下一個「藍海」,而它衝高消費力的能量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