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陸《新周刊》雜誌社製作了一集台灣專輯,封面標題為《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非常暢銷,後來甚至改編成專書繼續發行。這一句對國人是肯定也是鼓勵的話,已在台灣流傳開來。但回顧最近發生的很多政府失能、工商業失序,造成社會不安,人民生活恐慌的事件,國人也應自省:我們配當這句話中的台灣人嗎?
固然黑心商人自古有之,我政府的怠惰失能也並不是近年才有的現象,司法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民代濫權,國土破碎,部隊不當管教,食品安全亮紅燈,經濟成長長期趨緩,失業率居高不下,國民實質所得退回到十六年前等等,都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但只要不在我的任內出事情,成為人民議論的話題,政府就不採取積極有效的策略,一切都「政治考量」,說穿了就是選舉至上和官僚的短視自利所致。
西方學者指出政府失能的基本原因主要來自官僚的自利行為。官僚會藉由擴大機關的預算來擴大個人分配資源的權力和收入;但因官僚對資訊的獨占,如果出現懶散、怠惰的行為,就會產生政府失能的後果。食品藥物管理署改制升格,卻又長期漠視食品安全的業務,正是典型政府失能的案例;至於縱容、甚至掩飾違法民宿、錯誤標示稻米或油品內容物等行為,都是來自官僚體系的不良習氣所造成。
政府失能與市場失序經常是雙胞胎,要靠理性的公民力量才能扭轉局面。一個進步、穩定的社會,必須由政府、市場和公民所共同構築,但從過去陸續發生多起政府失能、市場嚴重失序的案件中,卻發現部分領域的公民力量式微。曾在政治、環保、勞工、教育、農業等領域蓬勃的公民力量,面對房價炒作或食品安全事件時卻僅微弱的呈現,未能發揮監督政府和市場的功能,這或許是我國近年來房價不斷高漲、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原因吧!
行政院各部會「輪流失火」,只要某一部門鬧了新聞,馬上被揶揄為「救火隊」,嬉笑挖苦政府高階首長竟成流行,行政院不但無力扭轉此一現象,偏偏還不斷供應被取笑、批評的題材。在公共行政領域看不到「美麗的風景」,所呈現的卻是官員懦弱、自大、無能的綜合體。
行政院長江宜樺曾引述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公民反抗」理論,指當人們相信改變現狀的正常管道已不再起作用,而民怨也沒人聽聞或理會,或政府的某些行動有合法合憲的疑慮時,公民就會以違背法令的方式表達其不滿與抗議。維持適度的公民運動,或許是讓政府清醒的良藥。
台灣現有一萬二千多個全國性的志願性服務團體,加上地方性團體或個人發願而成立的小團體,彌補政府能力的不足,也成為構築「最美風景」的重要基石。對於弱勢者固然要扶持,但對於效率低落的政府和心懷不軌的奸商,也不能再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