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及教育部日前公布二○一二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在六十五個國家或經濟體中,台灣閱讀素養評比國際排名第八,比上一次二○○九年的排名大幅躍進十五名。
面對如此結果,教育部國教署長吳清山認為,這是因為教育部近年大力推動閱讀,補助學校採購圖書,每年培訓三百多名國中小圖書教師,同時把書香送到偏鄉學校,因此,PISA閱讀成績大幅進步。但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認為,調查結果參考就好,沒那麼重要,學生不該為PISA或考試而閱讀。
看到這裡,持續推動PISA的學者一定五味雜陳。接下來,要如何同時推動PISA與閱讀,可再討論。
基本上,受限於升學主義與考試,要在台灣落實與扎根中小學生的閱讀,本來就有困難。教育部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類PISA」與十二年國教的「特色高中招生」畫上等號,但大部分國中老師因不會教學而大力反彈,更多家長也擔心,一旦試題改革,子女應試無法得心應手,在相關教改、家長等團體與民代聯手「把關」下,「類PISA」的考試模式不了了之,之前連串的教師培訓也白忙一場,或許這就是考試帶動教學的事實吧!
牟中原認為:「學生不該為PISA或考試而閱讀。」此說法是能讓人接受的,但以台灣現況,如何透過閱讀讓學生融會貫通,從以往的心得寫作到變成簡單閱讀考題,當效果始終欠佳時,找「類PISA」當考題版本,應該可行。
特別是「類PISA」考題能讓智育成績較佳的學生考出閱讀鑑別度,無奈教師自信心與企圖心嚴重不足,難怪教育部公布二○一二年PISA結果,難以令人雀躍。
但若能在雲端設計有趣、可閱讀的文學作品,一樣也是閱讀,此做法可嘗試與推廣。至於學校國文老師鮮少以身作則帶頭閱讀,如果能一邊帶動閱讀風氣,一邊嘗試改以「類PISA」考題教學,相信台灣學生的「閱讀素養」還有成長空間。
林泉利
(台北市/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