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在金馬獎典禮說台灣電影的氣「虛」,接著他出席「余光中人文講座」,憂心台灣的「亂」把善良人性消磨掉,陷入惡性循環,「台灣人好,但政治、媒體不太好。」
台灣媒體長期受批評,最近例子是商業周刊報導「牛奶駭人」,引發恐慌,政府緊急介入檢驗,確認安全無虞。商周一度強硬態度,最後發表聲明致歉。
媒體是新聞王國,記者是「無冕王」,本應導引社會善良風俗、監督政府施政,卻常以滿足人民「知的需求」為藉口,未加嚴謹求證就報導,甚至捕風捉影、擴大渲染煽色腥,與新聞報導的初衷相違。
監察院彈劾檢察總長黃世銘未通過,院長王建痛批國會是「腐敗的民主」,暗諷各黨的領導者。王建比喻「警察抓小偷」,為了抓兩個小偷,警察躲在暗處,終於逮到,結果小偷反過來指控警察「怎麼可以躲在暗處?」媒體也跟著罵,引導輿論走向,整個社會都這樣說,再也沒有人去檢討小偷的行為。
李安僅說「政治、媒體不太好」,是客氣了。實則政治與媒體的氣也「虛」。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曾指出台灣三個文化瓶頸:一是價值的半盲文化,二是資源的齊頭文化,三是行政防弊文化。「半盲」是指當前社會大多只看重有形、直接、眼前的價值,對於無形、間接、未來的價值卻不重視。
「半盲文化」一語,貼切形容了台灣社會價值的失重狀態。它不只是急功近利,而是對某些有意義的選項故意忽略,刻意曲解,或視若無睹。扭曲了盱衡事務的價值比重,已是「不理性」、「理盲」,這是施振榮沒有明言之處。
星雲真善美新聞獎設置宗旨,即是針對台灣媒體亂象,鼓勵媒體人舉心動念都能更好、更美,監督政府、促進社會和諧。星雲大師更發起「媒體環保日‧身心零汙染」活動,呼籲媒體做到「不色情、不暴力、不扭曲」,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多報導社會善美的好事。
報導文學與新聞的深度報導、調查性報導不脫關係,是以社會的調查與挖掘為基礎的寫作,具有現場經驗,反映並批判現實,是新聞採訪的延伸。而今日的新聞即是明日的歷史,記者報導新聞即是在記錄歷史。好的深度新聞報導,是歷史小說人物與事件的素材來源,寫實與虛構交互作用,表達人類崇高的理想。
台灣的文學從報紙副刊開啟,現今仍有少數報紙保有副刊,舉辦文學獎,關心文學。「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分為歷史小說、報導文學、人間佛教散文三類,更為文學創作提供更大的領域與助緣。
人間佛教散文獎雖有宗教之名,實則範圍無限,凡是有關人生探索、生命感懷的散文,佛教慈悲濟眾精神的作品,都包括在內;很多讀者也從文學作品去尋找佛教理念,為生命解惑,為生活找出口。
媒體與文學有許多共同點,一為實相的報導,一為感懷的建構。感懷是對現實生活的亂與虛的憂心,唯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匡正媒體、政治的亂與虛,補足相應而來的人心之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