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台東太麻里嘉蘭村,台灣好基金會舉辦音樂會募款一千萬,派兩名員工蹲點二年半,長期陪伴嘉蘭村民,用捐款打造「嘉蘭村部落廣場」,讓村民在舉行祭典儀式的頭目家屋、青年會所和「涼棚」下,重新找到傳統生活依歸的「家」。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徐璐說,「台灣好」成立四年多,都由生活文化著手,絕不會想改造、創新,干預鄉村生活,而是依在地需求,尊重、陪伴他們,建立夥伴關係。五年前普訊創業投資董事長柯文昌來到台東池上,驚豔於池上的文化之美。二○○九年柯文昌成立「台灣好基金會」。徐璐指出,基金會就是以參與、建立「鄉鎮文化」為宗旨,讓鄉鎮的風景、善良的人情、深層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見。把鄉間小鎮處處可見的台灣活力與創意變成美好的生活形態,在地居民和訪客都能從容享受。
徐璐說,和池上合作五年來,把文化藝術活動帶入,定期舉辦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文化活動,並推廣在地米食點心。「四季活動」曾邀請鋼琴家陳冠宇、樂興之時樂團演出。二○一二年春耕「詩與歌野餐節」邀請蔣勳、席慕蓉、謝旺霖參與,秋收邀請了優人神鼓在金黃稻浪中迎風擊鼓;二○一三年秋收「稻穗藝術節」邀請雲門舞集在池上發表四十周年的舞作《稻禾意象》。這些活動的票房收入,都回到池上四季活動的基金。
另還舉辦「藝術家駐鄉」,邀請各界藝術家到池上與居民互相學習,分享生活態度。「讓藝術家深刻體會鄉鎮的美好,也讓池上居民感受藝術家的創意。讓台灣的人文之美,從鄉鎮開始萌芽。」徐璐說。
建構通路支持在地經濟
徐璐表示,台灣好基金會成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台北成立「台灣好,店」這個通路,為原住民手工藝、有記憶的編織、竹製品等一般通路無法上架的好東西,找一個歸宿。
三年來,「台灣好,店」與近百個社區、部落產業合作,成為長期穩定的銷售平台,也連結起企業與產業,企業可在此選購伴手禮,支持在地經濟,讓「消費」成為企業對社區、部落產業最真實的支持。所有盈餘都投入社區及部落的產業發展基金。
徐璐說,「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分開發展,前提是要絕對尊重藝術家的創意,陪伴他們,讓他們順性發展,到了某個程度,藝術家會思考創新或跨界的改變;至於走向產業,不能急躁,當民眾的態度和價值觀都成熟後,「文創產業」的發展水到渠成。
徐璐小檔案
現任台灣好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淡江大學英文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曾任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中華電視公司總經理、台北之音電台總經理、《自立晚報》副總編輯、《新新聞》周刊總經理、《八十年代》周刊執行主編、《大地生活》月刊發行人。
二十一歲辦一份關心社會的《大地生活》雜誌,十期後收刊,負債還了十五年才還清。在《新新聞》創刊時,擔任總經理,開始學看財務報表和經營管理。一九九四年開始在商業性旳台北之音電台、華視擔任總經理。二○○五年決定轉入非營利基金會,先擔任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三年,二○○八年起任「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迄今。
著有《歷史性.大陸行》、《北京最後採訪》、《台灣海峽的水慢慢的流》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