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建立一套回收廢食用油機制,將有助生質柴油發展。圖/陳永順
高級柴油(右)外觀呈淺綠色、較透明,生質柴油(左)呈淺黃色。圖/林偉民
參與這項國際合作計畫的博士後研究人員陳登鑑指出,利用廢食用油中的三酸甘油脂、加上甲醇、再透過氧化鍶觸媒催化而製造出來的生質柴油,如果拿來與一般柴油相比,生質柴油在使用上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的二氧化氮以及一氧化碳的汙染物,相關技術不僅可運用在中小型食品廠,對於環境保護來說,亦可發揮較佳成效。而副產品甘油則可拿來作為化妝品工廠、化工產業的生產原料。為了讓生質柴油的轉化品質更上一層樓,他下周還要前往以色列實地觀摩技術運用。
廖峻德說,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國際也十分看好生質柴油的應用與發展,像是2020年時,歐盟將會推動B20計畫,要求業者在石化柴油中添加20%的生質柴油,而台灣亦響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趨勢,從2004年起推動生質柴油試行計畫,並且從2008年起在石化柴油中全面添加1%的生質柴油,等到2016年時將提高到5%,希望透過逐年增加方式,改善日益升溫的溫室效應。
他表示,這幾年韓國、日本、歐美等國都積極發展生質柴油技術,台灣也不應落於人後,若能將此轉化技術積極發展,就不需要用到玉米、甘蔗等農作物來製造生質柴油,而可以直接將「廢油變黑金」。以目前來看,台灣生質柴油的年產值大約在30億元左右,若能建立一套良好的廢棄食用油回收獎勵機制,未來將有機會發展成年近百億、後勢看好的生質能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