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長期研究意外撞上大廈的鳥兒體型逐年縮水,但是翼展變長,歸咎原因是氣候暖化導致體型改變。圖/unsplash
編輯張睿杰/綜合報導
北美洲每年春秋遷徙季,都有鳥撞上美國第3大城芝加哥的高樓大廈,研究人員1978年起年年撿拾鳥屍並逐年測量記錄,竟發現鳥的體型愈變越愈小,經專家長期研究後有了驚人答案,原因就是地球暖化。
在專家長期研究7萬716隻在1978~2016年間意外撞死的鳥,發現鳥的平均體型竟逐年縮水,但是翼展卻變長。
據《中央社》報導,研究人員說,這顯示氣候暖化造成北美特定鳥種尺寸縮小,全世界各地情況可能也是這樣。他們引述物種在較暖地區體型通常較小而在較冷地區體型通常較大的所謂「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來解釋物種可能隨氣溫升高逐漸變小的現象。
這項研究著重在52種鳥,大部分是鳴禽,包括麻雀、黃鶯、畫眉等在北美成長,在芝加哥南部過冬的鳥種。根據研究人員的測量與秤重,過去這40年間,所有52種鳥兒都愈來愈小隻,平均身體質量減少2.6%,腿骨長減少2.4%,但翼展增加了1.3%,這個改變或許就是這些鳥體型變小仍可長途遷徙的原因。
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環境與永續學院(School for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生物學家威克斯(Brian Weeks)說:「換言之,氣候變遷似乎改變了這些物種的大小和外型。」
負責測量鳥的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榮譽館藏管理者鮑以爾(Dave Willard)說:「大家幾乎都同意氣候愈來愈暖,但自然界受影響的實例現在才要漸漸浮現。」此研究刊登在科學期刊「生態學報告」(Ecology Letters),威克斯是報告主要執筆人。
什麼是伯格曼法則
伯格曼法則(英語:Bergmann's rule)是動物學中廣泛接受的一種規律,指同一種類恆溫動物的體形會隨著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比如生活在北極的北極熊就比其他地區的熊類體形更龐大。同樣北極狼也比溫帶地區的狼類個子更大。該定律是以19世紀德國生物學家卡爾·克里斯琴·伯格曼(Carl Christian Bergmann)的名字命名的。
也有研究發現,有些昆蟲類群個體大小隨緯度升高而增加,這就是符合伯格曼法則的證明。但是反伯格曼法則一派則認為,隨著緯度升高生長季縮短,動物的發育時間應相對減少,所以生物體型才會變短變小。
對於恆溫動物,伯格曼法則認為這是由於隨著體形的增大,動物的相對體表面積(即體表面積與動物體積之比)變小,進而導致體表發散比率變小,才能保存熱量適應高緯度寒冷環境。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高緯度地區植物有更豐富的營養,動物在食用這些植物後才長得更大。

圖說:「伯格曼法則」指的是,同一種類恆溫動物體形會隨著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圖/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