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降低少子化對各級學校招生的衝擊,教育部開始採取因應措施,第一步是針對招生困難的私校啟動退場機制,如果連續二年招生不足五成,就停止給予補助款。此一整頓措施對私立大學影響重大。
各級私校因招生不足,以致學費收入減少、校務無法推動,影響師生權益之情事時有所聞。最近連續發生永達技術學院、崑山中學減薪、欠薪等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更凸顯了私校生源減少的問題。
據教育部統計,預估從一○○學年到一○五學年,國內大學每年減少五千七百名新生,預估到一一二學年,新生人數將減少到十七萬八千人,比一○○學年少了三分之一,如此巨幅的人數降低,國立大學與中學都受不了,遑論生存已經困難的私校。
教育部首度決定,將私校招生率與補助款連動,如果連續二年新生註冊率低於百分之五十,就不得申請教育部補助款。由於教育部的補助款占私校每年總經費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事關重大,此一措施必然會促使私校加強辦學品質,以吸引學生與家長的肯定,提高新生註冊率,達到教育部所訂的門檻。
相對的,辦學不力的私校則因缺乏補助款,勢必縮減學校規模,達到逐步退場的政策目標。
不過,教育部必須考慮的是,即使在目前未啟動退場機制的情況下,都連續發生私校欠薪、減薪事件,一旦有私校無法獲得教育部補助款時,此類事件必然更形增加。教育部必須根據各級私校辦學經營,及早掌握其財務狀況,擬定相對的配套措施,以免私校脫產、掏空等弊端再度發生,損及師生權益。
此外,教育部宣布的上述整頓措施要到民國一○五年才實施,也就是說,私校還有三年可以因應。教育部此舉是避免驟然實施,可能造成私校無法承受,以致產生不必要的紛爭。教育部的考慮並不為過,但就學生權益而言,則有商榷的餘地。
私校招生不足,除了少子化的大環境因素之外,與各校教學品質也有直接關連。社會一直呼籲教育部,應該公布各級私校的註冊率,供學生與家長參考,避免學生選錯校,白繳學費又學不到應有的知識與技能。
但對於公布私校註冊率,教育部的回應仍只是「考慮」、「不排除」,並未承諾予以公布。但教育部既然已經決定祭出招生率與補助款的連動政策手段,表示私校招生問題與退場已經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那麼除了政策面的手段之外,公布註冊率就是將選擇註冊的權力,回歸市場機制,由家長與學生主導,決定私校的生存與否。
教育部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考慮,私校招生困難,一個原因是公私立學校學費的差異;教育部將公立學校合併變大,吸收了大量學生,私校自然招生不足。而規模大的公立學校未必就能培養出有用的人才。
在未來生源愈來愈少的情勢下,只要三、五所公立大學就夠了;是否將來學校全為公立,如以往共產主義社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