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山的水牛來自台灣。圖/石德華
卡哇伊!卡哇伊!一群夾腳拖露出繽紛彩繪指甲的日本年輕女孩,與我坐在同一部牛車上,對拉車的水牛,發出柔聲讚嘆。
沼澤型水牛產於熱帶、亞熱帶,黑灰色,有一對從額頭水平伸出彎弧完美的水牛角,大如銅鈴的眼睛上覆著長睫毛,拉車的水牛三至五歲而已,眼神年輕沒滄桑,很溫馴本分的工作著,真的很「卡哇伊」。
這是逛遊八重山竹富島最著名的方式,十一、二人共乘一部牛車,三味線伴奏唱起的傳統歌謠中,牛車晃晃搖搖,走過咾咕石矮牆,走過寧靜紅瓦屋,情調悠閒浪漫。西表島的搭乘水牛車渡海異曲而同工,由布島上有一代代水牛的族譜,黑島圖騰選用的就是水牛。水牛完成農耕拓荒階段式任務,如今再締八重山最具價值的觀光資產。
八重山的水牛來自台灣。《沖繩鳳梨產業史》記載,一九三三年從台灣引進三十頭水牛到石垣島,當地人擔憂水牛的高畜產力,會令土地被台灣人奪走,大力排斥並阻撓水牛進入,一九四四年水牛被帶到西表島後,畜產力開始大受歡迎。
水牛記憶
台灣人對台灣水牛自有一番台式情感,我永恆的水牛記憶是浸在微微漣漪的水裡,露出美麗的彎角和眼底藏不住舒服的大眼睛,是套著牛軛低頭在赤毒太陽下來回犁田耕種;是負重上坡時,腳都彎跪下來了,仍然掙扎著使出全力拉車。水牛伴隨台灣的墾殖與農業發展歷史,牠們耐操勞、肯負重、不求享受的特質,已是深植人心的台灣精神象徵。
導遊在介紹水牛,一大串我聽不懂的日文中有一句我聽得懂的「台灣」,然後,全車的人點頭齊聲回應,那一刻,才真是比輕呼著「卡哇伊」的日本女孩還要「卡哇伊」,我心目中無可倫比的「卡哇伊」。
日前員林演藝廳有一場〈八重山之歌與舞表演〉,合唱曲前,主持人介紹著八重山的水牛是台灣人引進的,而「第一排中間那位老太太,就是他的後代」,全場頓時響起的那一片嘹亮掌聲,遙遙呼應了竹富島水牛車上──我的心。